译文:三尺长的莫邪剑剑光耀眼,让人胆寒,试着挑亮油灯细细品赏。
这么好的宝剑如今只能空挂书斋与琴为伴,边敌猖獗却无法带着赴边杀敌。
注释:傅岩叟:傅为栋,字岩叟,江西铅山人,曾为鄂州州学讲师,与稼轩来往甚密,彼此唱和颇多。
镆邪:一作莫邪,古代宝剑名。相传春秋时吴人干将与妻莫邪善铸剑。尝铸二剑,分别以干将、莫邪名之,献给吴王(见《吴越春秋·阎闾内传》四),后以此作名剑代称。
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傅介子奉命前往,计杀楼兰王,立功异域。后泛指侵扰西北地区之敌。此当借指北方的金国。
《送剑与傅岩叟》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英雄壮志难酬的愤慨和遗憾之情。诗中的前两句“挑灯看剑,雄心振起”展现了作者对于英雄壮志的憧憬和激情。他拨亮灯烛,看着剑,思绪万千,浮想联翩。然而,接下来的两句“宝剑惟挂空斋与琴为伴,未可赴边杀敌”却表达了作者的失望和无奈。宝剑原本是杀敌之器,但现在却只能挂在空空如也的书斋中,与琴棋书画为伴。剑无所用,作者也无法在战场上斩敌。这种情景令人感到悲凉和可悲。
整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却表达了作者激烈慷慨的情感,充满了悲愤之气。诗人辛弃疾自南归以来,一直念念不忘的是收复失地,实现南北统一的太平世界。然而,南宋王朝在与金人的长期对垒中逐渐失去了优势,作者也在这无尽的等待中虚度了自己的青春岁月。所有这一切,构成了诗人表达自己痛心疾首和极度遗憾之情的诗篇。
《送剑与傅岩叟》赏析详情»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