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树花香月半明,棹(船桨)歌归去蟪(蝉科昆虫,初夏鸣)蛄(蝉科昆虫,初夏鸣)鸣。曲曲柳湾茅屋矮,挂鱼罾(鱼网)。
注释:
棹:船桨,此指船。
蟪蛄:蝉科昆虫,初夏鸣。
鱼罾:鱼网。
笑指吾庐何处是?一池荷叶小桥横。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
《浣溪沙·初夏夜饮归》译文及注释详情»
棹:船桨,此指船。- 指船上使用的桨,用于划动船只前进。
蟪蛄:蝉科昆虫,初夏鸣。- 蟪蛄是一种属于蝉科的昆虫,通常在初夏时节鸣叫。
鱼罾:鱼网。- 一种用于捕捞鱼类的网状工具,通常由细绳或细网制成,用于捕捞鱼类。
《浣溪沙·初夏夜饮归》注释详情»
这篇评解描述了一首记游小词的特点和魅力。文章开篇描绘了初夏之夜的美景,月色明亮,桐花飘香,给人一种宁静和温馨的感觉。词人乘坐一叶扁舟,穿过曲折的柳湾和挂着鱼网的茅屋,远处传来棹歌声和蟪蛄的幽鸣,更加凸显了夜色的静谧和柔美。
下片以设问句点出了桥边一池荷叶的景象,同时透露出竹林中灯火和读书声的存在,这正是词人结庐之处。整首词的画意浓郁,诗情荡漾,将读者带入了一个优美淡雅、动静谐调的境界。全词清新柔和,流畅自然,给人一种舒适和愉悦的感受。
总的来说,这首记游小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初夏夜晚的美丽景色和宁静氛围。读者在阅读中可以感受到词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赞美,同时也能够在其中找到一种宁静和放松的感觉。整篇词评解流畅自然,给人一种愉悦的阅读体验。
《浣溪沙·初夏夜饮归》评解详情»
陈继儒(1558~1639)是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字仲醇,号眉公、麋公,出生于华亭(今上海松江)。他在二十九岁时成为诸生,后隐居于小昆山,之后又搬到东佘山居住。他在家中专心著述,擅长诗歌和文学创作,书法造诣高超,尤其擅长苏、米两种字体。此外,他还具备绘画的才能,尤其擅长墨梅和山水画,他的梅花画作多为册页小幅,自然随意,意态萧疏。陈继儒多次受到朝廷的征用,但他都以疾病为由辞谢。他在论画方面倡导文人画,主张南北宗论,强调画家的修养,认为书画同源。他的代表作品有《梅花册》、《云山卷》等传世之作。此外,他还著有《妮古录》、《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等著作。陈继儒于1639年去世。
岁在壬午,余与晦木泽望入四明,自雪窦返至过云。
雰霭淟浊,蒸满山谷,云乱不飞,瀑危弗落,遐路窈然。
夜行撤烛,雾露沾衣,岚寒折骨,相视褫气。
呼嗟咽续,忽尔冥霁地表。
云敛天末,万物改观,浩然目夺。
小草珠圆,长条玉洁,珑松插于幽篁,缨络缠于萝阙。
琮俯仰,金奏石搏。
虽一叶一茎之微,亦莫不冰缠而雾结。
余愕眙而叹曰:“此非所谓木冰乎?春秋书之,五行志之,奈何当吾地而有此异也?”言未卒,有居僧笑于傍曰:“是奚足异?山中苦寒,才入冬月,风起云落,即冻飘山,以故霜雪常积也。
” 盖其地当万山之中,嚣尘沸响,扃人间。
屯烟佛照,无殊阴火之潜,故为葕阳之所不入。
去平原一万八千丈,刚风疾轮,侵铄心骨。
南箕哆口,飞廉弭节;土囊大隧,所在而是。
故为勃郁烦冤之所不散,溪回壑转,蛟螭蠖蛰,山鬼窈窕,腥风之冲动,震瀑之敲嗑。
天呵地吼,阴崖冱穴,聚雹堆冰,故为玄冥之所长驾;群峰灌顶,北斗堕脅,藜蓬臭蔚,虽焦原竭泽,巫吁魃舞。
常如夜行秋爽,故为曜灵之所割匿。
且其怪松入枫,礜石罔草,碎碑埋甎,枯胔碧骨,皆足以兴吐云雨。
而仙宫神治,山岳炳灵,高僧悬记,冶鸟木客,窅崒幽深。
其气皆敛而不扬,故恒寒而无燠。
余乃喟然曰:“嗟乎!同一寒暑,有不听命于造化之地;同一过忒,有无关于吉凶之占。
居其间者,亦岂无凌峰掘药,高言畸行,无与于人世治乱之数者乎?”余方龃龉世度,将欲过而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