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天空将降瑞雪,湖面上阴云密布;层叠的楼台与青山,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天空即将下起瑞雪,湖面上云层密布;楼台和青山交错叠影,隐约可见,若隐若现。
我漫步山中,溪水清清,直见水底的石块,游鱼来往,历历可数;幽深的树林没个人迹,只听到鸟儿喧闹相呼。
我在山中漫步,溪水清澈,可以直接看见水底的石块,游鱼穿梭其中,清晰可数;幽深的树林没有人的痕迹,只能听到鸟儿喧闹互相呼唤。
今天是腊日,我不在家陪着妻子儿女,说是去寻访僧人,其实也为的是自乐自娱。
今天是腊日,我没有在家陪伴妻子和孩子,说是去拜访僧人,实际上也是为了自己的快乐。
僧人的禅房坐落何处?喏,就在那宝云山前,小道狭窄,弯弯曲曲。
僧人的禅房在哪里?嗯,就在那座宝云山前,小道狭窄,弯弯曲曲。
孤山独自耸立,有谁肯在这里结庐?只有僧人,道行深厚,与山相傍护。
孤山独自高耸,有谁愿意在这里建造房屋?只有僧人,修行深厚,与山相互依靠。
到了,那纸窗,那竹屋,幽深而又暖和,惠勤与惠思,裹着僧衣,正在蒲团上打坐。
到了,那扇纸窗,那座竹屋,幽深而又温暖,惠勤和惠思,穿着僧衣,正在蒲团上打坐。
天寒路远,仆夫催着回家,告别时,还未到黄昏日暮。
天寒路远,仆人催促着回家,告别时,还没有到黄昏时分。
出山回望山中景色,树木都笼罩着烟云,一片模糊;有一只野鹘,在佛塔上空盘旋回互。
离开山顶回望山中景色,树木都被烟云笼罩,一片模糊不清;有一只野鹘,在佛塔上空盘旋飞舞。
这次出游虽然淡薄,但我心中充溢着快乐。回到家中,神思恍惚,真像是刚从梦中醒来,那山中状况还历历在目。
这次出游虽然简单,但我内心充满了快乐。回到家中,思绪恍惚,就像刚刚从梦中醒来,山中的景象仍然清晰可见。
我急忙提笔写下了这首诗歌,恐怕稍有延迟,那清丽的景色便从脑海中消失,再也难以描摹。
我匆忙地拿起笔写下了这首诗,担心稍有延迟,那美丽的景色就会从脑海中消失,再也无法描绘出来。
注释:
⑴腊日: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十二月一日,有的说是十二月八日。孤山:在杭州西湖。惠勤、惠思:均为余杭人,善诗。
⑴腊日:根据不同说法,有的说是农历十二月初一,有的说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孤山:位于杭州西湖。惠勤、惠思:都是余杭人,擅长写诗。
⑵明灭:依稀模糊,似有若无。忽隐忽现。形容楼台山峦。
⑵明灭:模糊不清,若隐若现。形容楼台和山峦。
⑶鸟相呼:一作“鸟自呼”,言鸟相和而鸣,如自呼名字。
⑶鸟相呼:也有说法是“鸟自呼”,指鸟儿相互呼唤,如同自己呼唤自己的名字。
⑷名:名义上。道人:有道之人,此指和尚。
⑷名:名义上。道人:有道德修养的人,这里指和尚。
⑸宝云山:在西湖北面,有宝云寺。
⑸宝云山:位于西湖北面,有一座宝云寺。
⑹团蒲(pú):即蒲团,和尚坐禅的用具。
⑹团蒲(pú):即蒲团,是和尚坐禅时使用的垫子。
⑺晡(bū):申时,黄昏之前。
⑺晡(bū):指申时,即黄昏之前的时刻。
⑻云木合,云和树迷蒙成为一片。
⑻云木合:云和树木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片迷蒙的景象。
⑼野鹘:属鸷鸟类,飞翔迅疾。浮图:佛塔。
⑼野鹘:属于鸷鸟类,飞行速度很快。浮图:佛塔。
⑽怳(huǎng),恍惚。遽遽(jù):惊动貌。
⑽怳(huǎng):恍惚。遽遽(jù):形容匆忙的样子。
⑾亡逋(bū):逃亡者。
⑾亡逋(bū):逃亡者。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当时苏轼上书批评王安石的新法政策存在弊病。王安石对此感到愤怒,他命令御史谢景在皇帝面前指责苏轼的过失。为了避免进一步的纷争,苏轼请求离开京城,被派往杭州担任通判一职。在同年的十二月,苏轼游览孤山并拜访了惠勤惠思,之后他创作了这首诗。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创作背景详情»
描写,他认为清景一旦失去就难以再现,所以他急于将所见所感写下来,以留住那一刹那的美好。整首诗以写景为主,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与僧人的交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清净无为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借助气候描绘出光线黯淡的水墨图,通过写纸窗竹屋和僧人拥褐而坐,展现了幽旷与淡泊的生活。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清新宁静的感受。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岁在壬午,余与晦木泽望入四明,自雪窦返至过云。
雰霭淟浊,蒸满山谷,云乱不飞,瀑危弗落,遐路窈然。
夜行撤烛,雾露沾衣,岚寒折骨,相视褫气。
呼嗟咽续,忽尔冥霁地表。
云敛天末,万物改观,浩然目夺。
小草珠圆,长条玉洁,珑松插于幽篁,缨络缠于萝阙。
琮俯仰,金奏石搏。
虽一叶一茎之微,亦莫不冰缠而雾结。
余愕眙而叹曰:“此非所谓木冰乎?春秋书之,五行志之,奈何当吾地而有此异也?”言未卒,有居僧笑于傍曰:“是奚足异?山中苦寒,才入冬月,风起云落,即冻飘山,以故霜雪常积也。
” 盖其地当万山之中,嚣尘沸响,扃人间。
屯烟佛照,无殊阴火之潜,故为葕阳之所不入。
去平原一万八千丈,刚风疾轮,侵铄心骨。
南箕哆口,飞廉弭节;土囊大隧,所在而是。
故为勃郁烦冤之所不散,溪回壑转,蛟螭蠖蛰,山鬼窈窕,腥风之冲动,震瀑之敲嗑。
天呵地吼,阴崖冱穴,聚雹堆冰,故为玄冥之所长驾;群峰灌顶,北斗堕脅,藜蓬臭蔚,虽焦原竭泽,巫吁魃舞。
常如夜行秋爽,故为曜灵之所割匿。
且其怪松入枫,礜石罔草,碎碑埋甎,枯胔碧骨,皆足以兴吐云雨。
而仙宫神治,山岳炳灵,高僧悬记,冶鸟木客,窅崒幽深。
其气皆敛而不扬,故恒寒而无燠。
余乃喟然曰:“嗟乎!同一寒暑,有不听命于造化之地;同一过忒,有无关于吉凶之占。
居其间者,亦岂无凌峰掘药,高言畸行,无与于人世治乱之数者乎?”余方龃龉世度,将欲过而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