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秋天一眼望去清旷无极,遥远的阴云重重叠叠。
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片明净,孤城外云雾缭绕。
稀疏的树叶在秋风中更快脱落,夕阳刚刚沉入高远的山。
孤独的白鹤为何回的这么晚?要知道黄昏时乌鸦早已宿满林。
注释:
迢遰(dì):即迢递,遥远的样子。曾(céng)阴:重叠的阴云。曾,层。
兼:连着。天净:天空明净。
迥(jiǒng):远。
归何晚:为何回得晚。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野望》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759年,当时是唐朝肃宗乾元二年。这首诗的题目是“远水孤城”,它是在秦州创作的。
秦州是一个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它坐落在黄河畔,被群山环绕。这座城市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了一个孤立的城市,远离了其他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因此,秦州被称为“孤城”。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远水和孤城的景象,表达了他对秦州的思念之情。远水象征着诗人与秦州的距离,而孤城则代表着秦州的孤立和独特性。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孤独的感受。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唐朝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在唐朝,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被广泛流传和赞赏。许多诗人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通过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了解到唐朝时期秦州的地理环境和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首诗也展示了唐朝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野望》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是诗人在秋天的边地望景时所作,全篇都是写望景所见。
首先,诗人通过“清秋望不极”来总写清秋时节的景色。他描述了秋天的景色清旷无边,表现出“远水天净”的美景。
接下来,诗人写到了云、水和城市。他描绘了遥远而重叠的云朵,以及远处的水和城市。虽然仍然是远景,但已经逼近了一些。
然后,诗人写到了水天相接的地方。他描绘了一片明净的水面,而孤城外却笼罩着雾气。这样的描写,从良好的天气转变为一种悲凉的氛围。
然而,诗人并不仅仅写了这些悲凉的景色。他通过“叶稀风更落”来表达风起时叶子更加稀疏落下的情景。他还描绘了夕阳的落下,将视线转向远处的高山。在这里,秋天的凉意更加强烈地传达出来。
最后一联“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融入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他提到了孤独的鹤为何晚归,而树林中的昏鸦早已占据了栖息地。结合诗人当时的境况,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诗人已经没有归宿之地。安史叛军攻陷了洛阳,诗人本打算前往洛阳,却被迫退回秦、华。他无法回家,一种哀痛之情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因此,当他看到孤独的鹤晚归时,他认为树林中的昏鸦(指安史叛军)已经占据了栖息地。
这首诗从上到下无不表现出秋天的悲凉,而诗人内心更深层的悲凉正是由安史之乱所造成的。这种含蓄而有力的批判揭示了安史之乱对国家和人民所带来的灾难。
《野望》赏析详情»
译文:
西山白雪皑皑,重兵三城戍守,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因为海内战争不断,几个兄弟音讯阻隔,我流落天涯,潸然泪下,身心遥。
只将迟暮的年光,交给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我骑马来到郊外时放眼远眺,无法忍受人世间之事日渐萧条。
注释:
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城,一作“年”,一作“奇”。
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南浦:南郊外水边地。
清江:指锦江。
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这两句写望。
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
诸弟: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
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供,付托。
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日:一作“自”。
《野望》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唐代诗人杜甫在公元760年夏天,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经历了战乱的痛苦之后,杜甫的生活终于得到了一时的安宁。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也聚集在一起,重新享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快乐。这首诗是在杜甫定居草堂的第二年创作的。 《野望》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以“野望”为题,是杜甫在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诗的开头两句描写了野望时所见的西山和锦江。西山主峰终年积雪,因此用“白雪”来形容。而三城则是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的蜀地要镇。
接下来的四句表达了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诗人通过战乱推出了对诸弟的怀念,以及自己流落他乡的情思。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诗人身在遥远的西蜀,如同置身于天涯之外。诗人怀念家国之情,不禁泪水横流。他真情实感地表达出来,让人不禁感动。
接下来的五六句通过“天涯”和“一身”引出了诗人残年多病和未能为圣朝贡献微薄之力的内愧。杜甫已经五十岁,因此说自己已经进入了迟暮之年。他叹息说,他只能将暮年付诸于多病之身,但却未能有丝毫贡献来报答圣朝,这让他感到非常愧疚。
尽管杜甫流落西蜀,但他对报效李唐王朝的心意始终未改,这足以显示出他的爱国意识非常强烈。中间四句通过对偶的运用,将诗人对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对报效李唐王朝的心意,巧妙地概括了起来。
最后的七八句点出了“野望”的方式和诗人深沉的忧虑。人事指的是人世间的事情。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沉重,杜甫深感民不堪命,对世事产生了日渐萧条的忧虑。这是结句的用意所在。诗人从草堂跨马出郊,纵目四望。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而西山白雪三城戍则是远望之景。他通过三城戍引出了成乱的感叹,通过万里桥兴起了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杜甫跨马出郊,极目四望,本意是为了排遣郁闷。但是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爱情却驱使他从望的自然景观中引出了对国家大事、兄弟离别和个人经历的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亲人和忧虑疾病等思想感情涌上心头。尤其是对迟暮和多病的担忧,以及对微薄贡献的愧疚。
《野望》鉴赏详情»
杜甫(712-770)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的字是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他出生在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汉族。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约有1400余首被保留了下来。他的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杜甫曾居住在成都。后世为了纪念他,在成都建立了杜甫草堂。杜甫的诗歌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政治、社会、自然和人生等方面。他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对自己个人经历和情感的表达。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广为传诵,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研究。
肃肃我祖,国自豕韦,黼衣朱绂,四牡龙旂。
彤弓斯征,抚宁遐荒,总齐群邦,以翼大商,迭披大彭,勋绩惟光。
至于有周,历世会同。
王赧听谮,实绝我邦。
我邦既绝,厥政斯逸,赏罚之行,非由王室。
庶尹群后,靡扶靡卫,五服崩离,宗周以队。
我祖斯微,迁于彭城,在予小子,勤诶厥生,厄此嫚秦,耒耜以耕。
悠悠嫚秦,上天不宁,乃眷南顾,授汉于京。
于赫有汉,四方是征,靡适不怀,万国逌平。
乃命厥弟,建侯于楚,俾我小臣,惟傅是辅。
兢兢元王,恭俭净一,惠此黎民,纳彼辅弼。
飨国渐世,垂烈于后,乃及夷王,克奉厥绪。
咨命不永,唯王统祀,左右陪臣,此惟皇士。
如何我王,不思守保,不惟履冰,以继祖考!邦事是废,逸游是娱,犬马繇繇,是放是驱。
务彼鸟兽,忽此稼苗,烝民以匮,我王以愉。
所弘非德,所亲非悛,唯囿是恢,唯谀是信。
睮々谄夫,咢咢黄发,如何我王,曾不是察!既藐下臣,追欲从逸,嫚彼显祖,轻兹削黜。
嗟嗟我王,汉之睦亲,曾不夙夜,以休令闻!穆穆天子,临尔下土,明明群司,执宪靡顾。
正遐由近,殆其怙兹,嗟嗟我王,曷不此思!非思非鉴,嗣其罔则,弥弥其失,岌岌其国。
致冰匪霜,致队靡嫚,瞻惟我王,昔靡不练。
兴国救颠,孰违悔过,追思黄发,秦缪以霸。
岁月其徂,年其逮耇,于昔君子,庶显于后。
我王如何,曾不斯觉!黄发不近,胡不时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