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品二十四则·含蓄》原文赏析

  • shī
    pǐn
    èr
    shí
    ·
    hán
  • [
    táng
    dài
    ]
    kōng
  • zhù
    jìn
    fēng
    liú
  • shè
    nán
    kān
    yōu
  • shì
    yǒu
    zhēn
    zǎi
    zhī
    chén
  • mǎn
    jiǔ
    huā
    shí
    fǎn
    qiū
  • yōu
    yōu
    kōng
    chén
    hǎi
    òu
  • qiǎn
    shēn
    sàn
    wàn
    shōu

原文: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渌满酒,花时返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相关标签:理论

译文及注释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不用文字明确表达,就能显示生活的美妙。

注释:这句话表达了作者通过不使用文字,而是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生活的美妙之处。

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文辞虽未说到苦难的情状,读时却使人十分哀伤。

注释: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文辞虽然没有直接描写苦难,但读者却能感受到其中的哀伤情绪。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事物存在着实在的情理,作品和它一起沉浮呼吸。

注释:这句话表达了事物存在着真实的情理,而作品则与之相伴相生。

如渌满酒,花时返秋。
含蓄,就像漉酒时酒汁渗漏不尽,又如同花开时遇到满天霜气。

注释:这句话表达了含蓄的意境,就像漉酒时酒汁渗漏不尽,又像花开时遇到满天霜气。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空中的沙尘游荡不定,海里的泡沫飘荡涌流。

注释:这句话表达了空中的沙尘漂浮不定,海里的泡沫涌动不止。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万物不断变化聚散,诗歌需要博采精收。

注释:这句话表达了万物不断变化聚散,而诗歌需要从中博采精华。 《诗品二十四则·含蓄》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

生活的美妙不需要用文字明确表达,却能够展现出来。
尽管文辞没有描绘出苦难的情状,但读者却能感受到深深的哀伤。
事物存在着真实的情理,作品与之相伴相生。
含蓄,就像漉酒时酒汁渗漏不尽,又如同花开时遇到满天霜气。
空中的沙尘游荡不定,海里的泡沫飘荡涌流。
万物不断变化聚散,而诗歌需要广泛吸纳精华。 《诗品二十四则·含蓄》译文详情»

赏析

《含蓄》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的第十一品,被誉为全书最具文采的篇章之一。这一品的核心思想是要在作诗或行文中追求神韵,让读者能够品味到“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文章以“语不涉难,已不堪忧”为例,说明了含蓄的含义。虽然措辞简单,但其中蕴含的忧患让人唏嘘不已,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感觉。

在第二段中,作者进一步阐述了含蓄所要达到的境界。他引用了《庄子?齐物论》中的“真宰”一词,指出含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来自然地表达。作者用酒溢出于器和花将绽放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含蓄的含义。这两个比喻不仅符合命题,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使得这一篇章更加文采斐然。

到了第三段,文章的境界更加高远。作者以空中之尘和海中之沤为例,说明了宇宙间的无穷无尽,而诗人只需取其中的一小部分,就能理解它们的特质。作者进一步提到,诗人可以以一驭万,将天地纳入形内,用笔端挫败万物。最后一句“万取一收”与开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相呼应,展示了一种含蓄的笔法。

总的来说,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的《含蓄》一篇,通过生动的例子和精彩的比喻,阐述了含蓄的美学理念。它强调了作品的神韵和回味,以及含蓄的自然表达方式。这篇文章不仅在诗歌理论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诗品二十四则·含蓄》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司空图的照片
司空图

司空图(837~908)是晚唐时期的诗人和诗论家。他的字是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他的祖籍是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

司空图在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参加科举考试,成功考取进士,并且名列前茅。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他担任礼部尚书,但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最终被放还。后来,唐哀帝被弑,司空图绝食而死,享年七十二岁。

司空图的主要成就在于诗论方面,《二十四诗品》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被认为是不朽之作。此外,他的诗歌作品被收录在《全唐诗》中,共有三卷。

猜您喜欢

故乡杏花

唐代 司空图

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
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

独望

唐代 司空图

绿树连村暗,黄花出陌稀。
远陂春草绿,犹有水禽飞。

华下

唐代 司空图

故国春归未有涯,小栏高槛别人家。
五更惆怅回孤枕,犹自残灯照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