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余始识景偁于京师,与为友,景偁以兄事余。
既数岁,已而北面承贽,请为弟子。
余愧谢,不获。
且曰:“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之谓也。
先生不为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几焉。
”
译文:
我当初是在京城认识景偁,和他结交为朋友,景偁按照长兄的态度来照顾我。几年后,不久又向朝南坐的我下拜,请求做我的学生。我感到惭愧并谢绝了,但对方不同意。景偁说:“偁之所以跟随您,并不是为了在科举考试中图取功名啊。先生您不写世俗的文章,也不是个庸俗的人,我的愿望有希望实现了。”
注释:
余:我,指本文作者张惠言。他是清代文学家。
北面承贽(zhì):拜师。北面,面朝北,即向朝南坐的老师下拜。
发策决科:科举考试中获得功名。
庶几:有希望。
偁之从先生:偁之所以跟随您。从:跟从,跟随。
为:成为。
为:写。
为:做。
既:已经。
弟子:学生,门徒。
谢:拒绝。
已而:不久。
从:跟随。
《崔景偁拜师》译文及注释详情»
张惠言(1761~1802)是清代词人、散文家,原名一鸣,字皋文,一作皋闻,号茗柯,出生于武进(今江苏常州)。他于嘉庆四年(1799年)中进士,后担任编修官职。他年少时就擅长写词和赋,对易学有深入研究,与惠栋、焦循一同被后世誉为“乾嘉易学三大家”。他还曾编辑《词选》,为常州词派的开山之作,同时也著有《茗柯文集》。
然而,关于张惠言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细节,目前我所了解的资料并没有提及。如果您需要更详细的信息,建议您进一步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或专业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