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言

张惠言(1761~1802)是清代词人、散文家,原名一鸣,字皋文,一作皋闻,号茗柯,出生于武进(今江苏常州)。他于嘉庆四年(1799年)中进士,后担任编修官职。他年少时就擅长写词和赋,对易学有深入研究,与惠栋、焦循一同被后世誉为“乾嘉易学三大家”。他还曾编辑《词选》,为常州词派的开山之作,同时也著有《茗柯文集》。

然而,关于张惠言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细节,目前我所了解的资料并没有提及。如果您需要更详细的信息,建议您进一步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或专业著作。

生平

张惠言,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自幼丧父,生活艰难。他的母亲和姊姊为了养活他和他的弟弟,不得不做女工。在九岁时,张惠言离开家乡,去常州城中依靠伯父读书。然而,由于家境贫寒,他在十四岁时就成为了童子师,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

1776年,张惠言娶了国子监生吴承绂之女为妻。次年,他补充县学附生,开始了科举之路。1779年,他参加了高级科举考试,并成功考取了廪膳生的职位。1786年,他考取了举人的资格。1787年,他参加了礼部会试,并在中正榜中名列前茅。中正榜是从当年会试落第者中挑选出合格者,任命为内阁中书或国子监学等职位。张惠言考取了景山宫官学教习的职位,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教学生涯。在教学的同时,他与其他学者切磋古文词赋,与杨随安交流易学,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

1794年,张惠言回家奔丧,两年后,他应邀到浙江富阳县编修县志。然而,在县志修成之前,他的朋友恽敬调任贵州江山县为官,邀请张惠言到江承之家授馆收徒。1797年,张惠言的易学著作相继问世,与张琦合编的《词选》影响深远。

1799年,张惠言参加了第七次会试,并成功考取了进士的资格,成为庶吉士,充实录馆纂修官。1801年,他散馆,被任命为部属,后来又被朱珪奏请改为翰林院编修。1802年,张惠言在官职任上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张惠言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努力。他在贫困的环境下长大,但凭借着母亲和姊姊的支持,他得以接受教育,并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的教学生涯和学术交流使他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他的著作也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他的生命只有短暂的四十二年,但他的奋斗和成就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 张惠言生平详情»

经学成就

张惠言是一位著名的经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对《易》和《仪礼》的研究。在《易》的研究中,他采用了惠栋的方法,专注于虞翻的解释,并参考了郑玄、荀爽等学者的观点。他著有《周易虞氏义》九卷,充分发挥了虞翻对《易》的解说。

张惠言高度评价了虞氏的易学,认为虞翻通过阴阳、六爻等概念,将《易》的思想与天下治理联系起来,通过类比和比附的方法,从琐碎到深入剖析,将其条理清晰地展现出来,达到了大道的境界。然而,他对后来儒家对《易》的解释多有批评,认为他们很少能够理解虞氏的《易》学。他指出,自魏王弼以来,唐代的学官立学,以及后来的各个朝代的儒家学说,都没有能够真正理解《易》的深意。只有资州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在一定程度上采纳了古代《易》家的观点,但注释过多。随着古书的逐渐失传,宋代的道士陈搏以自己的意见创作了龙图,刘牧则将其作为《易》的河图和洛书。河南邵雍又创作了先天和后天的图,宋代的《易》学说成为主流,至今难以动摇,但《易》的阴阳大义已经被深深地掩盖了起来。

张惠言认为,古代的书籍几乎全部失传,只有汉魏时期的几位学者的观点还能够略见一斑,其中以荀爽、郑玄和虞翻的观点较为完整。因此,他认为如果要寻找七十子的微言以及田、何、杨叔、丁将军等人的传承,必须从虞氏的注释中寻找。他还著有《消息》、《虞氏易礼》、《易候》、《易言》等多卷,将虞氏的《易》学整合成一家之言。此外,他还著有《周易郑氏义》、《周易萄氏九家义》、《周易郑荀义》、《易义别录》、《易纬略义》、《易图条辨》等多卷,全面概括了汉代各家对《易》的古义,为虞氏的《易》提供了支持。

在《仪礼》的研究中,张惠言主要依据郑玄的观点进行研究。他著有《仪礼图》六卷,认为研究《仪礼》首先要了解宫室的布置,因此他综合了唐、宋、元以及当时的儒家学者的观点,以经典注释为基础,首先列出了官室的图表,然后根据图表进行研究。此外,他还详细考察了吉凶冠服的制度,并制作了相应的图表。他还著有《读仪礼记》二卷,摘录了《仪礼》的章句,并附上了各家特别是郑玄的注释。此外,张惠言还研究过墨家的教义,著有《墨子经说解》二卷。他还在治理《说文》方面有所成就,著有《说文谐声谱》,但未完成。

张惠言以其对《易》和《仪礼》的深入研究和整理,为后世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他对虞氏的《易》学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后来的儒家学者的解释提出了批评。他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经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张惠言经学成就详情»

文学成就

张惠言是一位早年从事经学的学者,擅长写作骈文和辞赋。后来受到桐城派刘大櫆的弟子王灼和钱伯的影响,与同里恽敬一起致力于治理唐宋古文,希望将骈文和散文的优点结合起来,开创了阳湖派。他的《送钱鲁斯序》和《古稿自序》都在文本末尾自述了他的文学观点。后来的文学家韩愈和欧阳修评价他说:“他不追求虚无,不沉溺于华丽,不受支配。”他的作品如《游黄山赋》、《赁舂赋》、《邓石如篆势赋》、《送恽子居序》、《词选序》、《上阮中丞书》等,或者宏伟壮丽,或者温润朴健,气质非常丰富。

张惠言还是常州词派的创始人。嘉庆二年(1797年),他编纂的《词选》出版。《词选》收录了唐代、五代、宋代的词,共计44家,116首。他对浙派词的题材狭窄和内容枯寂感到不满,在《词选序》中提出了“比兴寄托”的主张,强调词作应该注重内容,“内心的意思通过外在的言辞表达出来”,“意义在笔先”,“情感和意境相结合,通过微小的言辞来感动他人”,“低回而微妙,以此来表达深意”。他认为这与“诗的比兴和变化的风格,以及骚人的歌唱”是一致的,“不仅仅是雕琢华丽的曼词而已”。从清代词的发展情况来看,张惠言的词论超越了他的前辈朱彝尊。但是他强调的“比兴寄托”在应用上也有片面性,比如他对温庭筠、韦庄和欧阳修的一些艳词都有政治寄托,这就失去了中立性。

张惠言的词现存46首,数量虽然不多,但是结构优美。比如《春日赋示杨生子掞》中的〔水调歌头〕:“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晓来风,夜来雨,晚来烟。是他酿就春色,又断送流年”。他抓住了暮春的景色,表达了当时的感慨,写得既沉郁又轻快,“热情和忧思交织在一起,既断续又连贯,完全是风骚的表现。”另外,《木兰花慢》中的《杨花》通过杨花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才华不被重视、自我伤害和漂泊的感慨,婉转而深沉。在《风流子》的《出关见桃花》中,作者在榆关之外看到了“地尽寒垣,惊沙北走;山侵溟渤,迭障东还”的景象,但是有一树桃花“向人独笑”,然而“经他风雨,能几多番?”其中也寄托了作者流离失所的感受。此外,还有《木兰花慢》的《游丝同舍弟翰风作》、《玉楼春》的“一春长放秋千静”等作品,都展现了张惠言词的优美和深意。

总的来说,张惠言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和文学家,他在文学上的贡献不可忽视。他的词作不仅结构优美,而且富有深意,对后世的词坛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惠言文学成就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