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明月千里照着长城,将士的盔甲寒冷如冰,戍楼上寒风凛冽,又把长安吹入梦中。
思乡的时候仰望苍天,苍天像思愁浩渺无边。刁斗的残声里残星稀落,城头响起几声呜咽的号角,随着纷飞的大雪漫漫地飘散。
注释:
紫塞:长城,亦泛指北方边塞。
金甲:铁铠甲。
戍楼:边塞驻军的营房。
画角:古乐器名,出自西羌,口细尾大,形如牛角,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加彩绘,故称“画角”。后来军中多用以报昏晓,振士气。
《定西番·紫塞月明千里》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词的分析和解读。这首词以边塞风物为背景,表达了征人的乡愁之情。词的开篇以“紫塞月明千里”为描写,描述了北国早寒的夜晚,寒冷的气候让人难以忍受。孤独中,征人眺望远天,只见明月照耀千里。浩荡的月色引发了对家乡的思念。紫塞与长安之间隔着千里,却共享明月之光,征人对月怀念,情感跨越千年,思绪深入梦中,因此有了“梦长安”的说法。牛峤是唐僖宗时的进士,他所描写的人物梦见的长安,应该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后世将长安代指京师的意思。说是“梦长安”不仅仅是思念故土和亲人,也不止一次发生,所以下片不再写梦中所见的内容。
下片继续描写了月夜望乡的情景。残夜即将结束,只见高天辽阔,星星残缺。在飞雪中,征人望着乡关迷茫。只听到戍楼之间传来几声悠扬的画角,悲伤而沉重。对于思乡之人来说,这音乐真实地表达了他们的心情。后来,周邦彦的《浪淘沙慢》中的“情切,望中地远天阔。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这几句,就是从这里引出的。唐末五代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而在词坛上,最多的是追求声色艳情的作品。正如陆游在《跋花间集》中所说:“当时,天下动荡,百姓生活艰难,而上层人士却沉迷于这样的作品,真是可叹啊!也许这也是因为无聊吧?”牛峤虽然属于花间派,但他不仅仅局限于写花前的景象,还将创作的视野扩展到边塞的戍楼,写出了反映征人离愁之苦的作品,这是非常难得的。
这首词所描写的边塞乡愁,从情调上来看,更接近中唐李益的边塞七绝。它们表现出的悲凉、凄冷的情感和氛围,正是衰败时代的新反映。牛峤通过描写紫塞戍楼、中天皓月、飞雪漫漫等景物,使得这首小词的境界显得宽广、雄浑。因此,尽管悲凉,但并不绝望;尽管凄冷,却蕴含着对温情和幸福的期待。
《定西番·紫塞月明千里》赏析详情»
牛峤,字松卿,约公元890年前后在世,一字延峰,陇西人。关于他的生卒年并没有确切的记录,大约在唐昭宗大顺初前后在世。他于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考中进士。后来历任官职包括拾遗和尚书郎,后人也称他为“牛给事”。
牛峤以他的词作而闻名,他的词格与温庭筠相类似。他原本有一本包含歌诗的集子,共三卷,但现存的只有三十三首词和六首诗(见《花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