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一清早我就对镜梳妆,妆成后却又忍不住犹豫徘徊。
古人千金才买美人一笑,陛下一纸诏书就能把我召来吗?
注释:
镜台:上面装着镜子的梳妆台。
裴回:即”徘徊”,比喻犹豫不决。
千金一笑:即一笑千金,美女一笑,价值千金。形容美人一笑很难得。
讵:副词。岂,难道。
《进太宗》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唐太宗召见徐惠的情景。唐太宗下召让徐惠去见驾,但徐惠迟迟未到,导致唐太宗非常生气。为了平息唐太宗的怒气,徐惠献上了一首诗。诗中描述了徐惠早上来到镜台前化妆,妆罢后犹豫不决,不知道是否应该前去见驾。她问自己,千金之子始得一笑,一次召见又怎能轻易前去呢?唐太宗看到这首诗后大为欣喜,愤怒的情绪瞬间消散。 《进太宗》创作背景详情»
《进太宗》是徐惠创作的一首表现自己“女儿性”的作品。诗中,徐惠以轻松的笔调描绘了自己在君王面前的独立形象。
诗的开头,“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虽然没有具体描述作者的梳妆过程,但却展现了佳人对镜的优雅美态。在封建社会中,作为后宫妃嫔,得到君王的宣诏本应感到喜悦,立即应命而至。然而,徐惠却故意拖延时间,让君王等待。她在镜台前徘徊不前,故意引逗君王的急切心情。当君王因此生气时,她却以“千金一笑”的典故戏谑地反问太宗:“古人千金买美人一笑,陛下传召我一次,我能来吗?”这样的问句不仅平息了君王的怒火,也展现了徐惠体态婀娜、不胜罗绮的艳丽宫妃形象,以及她在君王面前的独立和不媚人的性格。
徐惠的机智活泼的女儿性情以及太宗与她之间亲昵深厚的情思在诗中得以展现。她的问句表达了她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意识,而不是简单地出于手段。这也暗示了她与太宗之间的特殊关系,彰显了她的才华和天性。
《进太宗》以轻松的笔调写下了徐惠和太宗之间这段富有情趣的小插曲。在强调庄严又玄妙的“后妃之德”的时代,《进太宗》突然冒出“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这样充满灵性的诗句,展现了徐惠的天性和才华。后人曾作诗赞美这首诗:“拟就离骚早负才,妆成把镜且徘徊。美人一笑千金重,莫怪君王召不来。”
总的来说,徐惠的《进太宗》通过轻松的笔调和机智的问句,展现了她与太宗之间的特殊关系和她的独立性格。这首诗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显得格外突出,展示了徐惠的才华和天性。
《进太宗》赏析详情»
徐惠(627年―650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嫔,出生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原籍湖州长城(今浙江省长兴县)。徐惠年少时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唐太宗听闻后将她纳为才人。随后,她被封为婕妤,并逐渐晋升为充容。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驾崩,徐惠深感悲痛,病情加重,拒绝服药,希望早日离世。为表达内心的愿望,她创作了七言诗和连珠。然而,徐惠在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不幸病逝,年仅二十四岁。为了纪念她的贤德,她被追封为贤妃,并葬于昭陵石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