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徐惠的照片
徐惠

徐惠(627年―650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嫔,出生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原籍湖州长城(今浙江省长兴县)。徐惠年少时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唐太宗听闻后将她纳为才人。随后,她被封为婕妤,并逐渐晋升为充容。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驾崩,徐惠深感悲痛,病情加重,拒绝服药,希望早日离世。为表达内心的愿望,她创作了七言诗和连珠。然而,徐惠在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不幸病逝,年仅二十四岁。为了纪念她的贤德,她被追封为贤妃,并葬于昭陵石室。

故事传说

题目:桂花的芳香与徐惠的传说

文章内容:

桂花,又名木犀、丹桂,是一种花朵细小、呈淡黄色或黄白色的花卉。它散发着浓郁的香气,被誉为八月花之盟主。据《瓶史·月表》记载,农历八月也被称为桂月,因为这个月份正是桂花香气四溢的时候。

关于桂花,有一个广为传诵的传说,那就是唐太宗的妃子徐惠。徐惠是一位才情出众的女子,从小就显示出非凡的聪慧。长大后,她不仅能言善辩,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因为她的才华,徐惠被唐太宗选为妃子。唐太宗非常欣赏她的才华,常常与她一起吟诗作画。徐惠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将于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

然而,唐太宗去世后,徐惠深感哀伤,最终因思念之情而病倒,年仅二十四岁就以身殉情,追随唐太宗而去。后人因为她的才情出众,以及她曾经写过咏桂花的诗篇,将她封为桂花的花神。

徐惠的故事给桂花的芳香增添了一份深情。每当八月桂花盛开时,人们不禁想起徐惠的传说,感叹她的才情和对唐太宗的深深眷恋。桂花的香气仿佛是她的思念,一缕幽思在八月的心崖上绽放。

桂花的芳香不仅仅是一种香气,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让人们回忆起徐惠的故事,感受到她对唐太宗的深深爱意。桂花的芳香,如同徐惠的诗篇,永远留存在人们的心中,让人们在八月的时光里感受到团圆和深情的美好。

桂花的芳香,是一种对徐惠的纪念,也是一种对爱情的赞美。它让人们明白,爱情是如此珍贵而美好,它能让人们心生欢喜,化解怒气。就像徐惠在唐太宗生气时,通过一首诗让他的怒气全消一样。

桂花的芳香,是一种永恒的美丽。它不仅仅是一种花香,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每当桂花盛开时,人们都会被它的香气所吸引,被它的故事所感动。桂花的芳香,让人们感受到爱情的力量,让人们明白,爱情是如此珍贵而美好,它能让人们心生欢喜,化解怒气。

桂花的芳香,如同徐惠的传说,永远留存在人们的心中。它让人们在八月的时光里感受到团圆和深情的美好。桂花的芳香,是一种对徐惠的纪念,也是一种对爱情的赞美。它让人们明白,爱情是如此珍贵而美好,它能让人们心生欢喜,化解怒气。桂花的芳香,是一种永恒的美丽,它将伴随着人们的心灵,永远散发着温暖和希望的香气。 徐惠故事传说详情»

文学作品

徐惠是唐代的一位女性作家,她留下了七篇作品,其中包括五首诗和两篇文赋。她的作品在唐代文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

首先,徐惠的诗歌作品中,《长门怨》是最为著名的一首。根据学者的研究统计,唐代以《长门怨》为题的诗共计三十七首,涉及诗人三十三人,而徐惠是唯一的嫔妃和女性作者。这首诗以嫔妃对宫廷生活的思念和忧伤为主题,表达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和悲凉。徐惠的《长门怨》被视为唐代同题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其次,徐惠的另一首诗《秋风函谷应诏》被编入了皇室教材《初学记》中,用于教导唐朝的储君和皇子们如何写作诗歌。这首诗具有启蒙性质,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感受,引导年轻的皇室成员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徐惠的《秋风函谷应诏》在唐代文学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徐惠还创作了两篇文赋,《奉和御制小山赋》和《谏太宗息兵罢役疏》。《奉和御制小山赋》是徐惠在贞观二十一年陪伴唐太宗在翠微宫休养期间创作的,是对唐太宗《小山赋》的和韵之作。清朝学者王芑孙认为这两篇作品是“和赋”文学形式的起源之作,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谏太宗息兵罢役疏》则是一篇罕见的女性政论文章,被历代史家所重视,并被收入多部重要的典籍中。

总的来说,徐惠是唐代文学中一位重要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在唐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她的诗歌作品《长门怨》和《秋风函谷应诏》以及文赋作品《奉和御制小山赋》和《谏太宗息兵罢役疏》都展现了她的才华和思想。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赞赏和重视,而且在后世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徐惠文学作品详情»

生平

徐惠,唐朝时期的一位才女,出身于徐氏家族,家世渊源深厚。她是南朝梁慈源侯徐文整四世孙女,陈始安太守徐综之曾孙女,延州临真令徐方贵的孙女,祖母是南朝陈司空沈国忠武公之女。她的父亲是唐果州刺史徐孝德,家族中还有她的弟弟徐齐聃和侄子徐坚,他们三人都以文采出众而闻名,被人们比作汉朝的班氏。徐惠的妹妹还是高宗的婕妤,同样有文采。

徐惠从小就显示出聪慧的天赋。她五个月大就开始说话了,四岁就能熟读《论语》、《毛诗》,八岁就能自己写文章。她的父亲曾让她试着拟写《离骚》这首诗,她写了《拟小山篇》展示了她的才华。父亲看后大吃一惊,意识到她的才华无法掩盖,于是她的作品很快就广为流传。唐太宗听闻后,将她召为才人,对她更加礼遇,提升了她父亲的官职,并升她为充容。

进入宫廷后,徐惠更加专注于学习,她的诗文更加优美,文思更加敏捷,写作能力也更加出色。因此,唐太宗对她更加宠爱,提升了她父亲的官职,并升她为充容。徐惠并没有因此而骄纵自满,她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批评的勇气。

在贞观末年,李世民多次兴兵攻打四方少数民族,并在多处修建宫殿,这些行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引起了百姓的不满。徐惠在贞观二十二年四月,陪同太宗驾幸玉华宫时,上书谏言。她指出,东边驻军辽海,西边讨伐昆丘,导致军队困乏,粮草匮乏。国家用农民有限的收成去填补战争的无边沟壑,却丧失了已经训练好的军队。她认为,国土宽广并不是长久安定的办法,百姓的辛劳是容易引发动乱的因素。

徐惠还批评了修建宫殿的行为,她认为虽然翠微宫、玉华宫等依山傍水,没有大规模的工程,但人力和运输等方面的负担也是繁琐而劳民的。她强调,有德行的君王应该以百姓的安乐为快乐,而不是以自己的快乐为快乐。她还指出,精雕细琢的珍宝玩物是丧失国家的刀斧,光彩夺目的珠宝玉器是侵蚀人心的毒药,这些奢华的需求应该被遏制。

徐惠的上疏极具谏言之意,她勇于直言,对国家大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的才华和勇气得到了太宗的赏识和宠爱。徐惠的故事告诉我们,才华和勇气是无法被掩盖的,只要我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就有可能得到认可和尊重。 徐惠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