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平道中》原文赏析

  • lín
    píng
    dào
    zhōng
  • [
    sòng
    dài
    ]
    dào
    qián
  • fēng
    liè
    liè
    nòng
    qīng
    róu
    qīng
    tíng
    yóu
  • yuè
    lín
    píng
    shān
    xià
    ǒu
    huā
    shǔ
    mǎn
    tīng
    zhōu

原文: 风蒲猎猎弄清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


相关标签:古诗三百首写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水边的香蒲长得又嫩又长,微风吹来,蒲叶摇曳多姿,发出猎猎的响声,卖弄它那轻盈的体态和柔媚的舞姿。蜻蜓飞来,想要在蒲草的叶尖上停留,却不能自由自在地立稳。农历五月间,走在临平山下的路上,可以欣赏到汀洲间的水面上,盛开着许多鲜艳的荷花。

注释:
临平:指临平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东北。
风蒲猎猎:风吹蒲草发出的声响。蒲,多年生草本植物,也叫蒲草,茎可供编织用。猎猎,形容风声的象声词。
欲立:想要站立。这里是蜻蜓想要在蒲草上停留的意思。
藕花:荷花。
汀洲:水中平地或水边平地,这里指汀洲间的水面。 《临平道中》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宋诗赏析:《临平藕花图》

这首诗是一首充满画意的宋诗,通过对临平山下水边风光的描写,展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自然景物的声形、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句中,诗人描绘了一片水边的蒲草,在风中翩翩起舞的景象。这里的蒲草舞动的形象,给人一种轻柔的感觉,仿佛是在表现自己的舞姿。接着,诗人突出描写了一只或数只蜻蜓,它们因为风吹动的蒲草而无法稳定地站在上面,总是身不由己,站不住。这里的蜻蜓与风蒲的互相争戏,给人一种有趣的感觉。

第三句承上启下,宛转变化,补充了前两句所写风景的时间、地点、位置,也为结句的写景作了交代和铺垫。最后一句则展开了自近到远的风景,描绘了山下道路两边一望无际的荷花盛开的景象。这里的荷花鲜明地表现出夏天的繁华和美丽。

整首诗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将自然景物的声音、形态、姿态都表现得非常生动。诗中的画意浓厚,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也是宋诗的典型特征之一。

诗人们所追求的诗中有画,并不是简单地将诗等同于画,而是将诗与画相通,兼具特色。因为诗是动态艺术,而画是静态艺术。这首诗虽然有画意,但仍然强调了自然景物的声形、姿态,保留了诗的特点,是诗与画完美结合的典范。

苏轼作为对诗画都非常内行的作家,一见此诗,就为之激赏。宗室曹夫人还根据诗意画了一幅《临平藕花图》,可见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总之,这首《临平藕花图》是一首充满画意的宋诗,通过对临平山下水边风光的描写,展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自然景物的声形、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得到了当时文人的高度赞赏和认可。 《临平道中》赏析详情»

道潜

道潜(1043—1106)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诗僧。他的本姓是何,字参寥,被赐号妙总大师。他出生在潜(今属浙江临安)浮村,从小就出家修行。他与苏轼等人交好,当苏轼被贬黄州时,道潜曾专程前去探望他。元祐中,他住在杭州的智果禅院。由于他的诗作中涉及讥刺之辞,他被勒令还俗。然而后来他得到昭雪,重新削发为僧。他著有《参寥子集》一书。

猜您喜欢

秋江

宋代 道潜

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口占绝句

宋代 道潜

寄语东山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军峰

宋代 谢驿

倚天青壁瘦巉岩,下有神龙卷作潭。
龙欲出时山吐气,黑云随手暗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