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潜

道潜(1043—1106)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诗僧。他的本姓是何,字参寥,被赐号妙总大师。他出生在潜(今属浙江临安)浮村,从小就出家修行。他与苏轼等人交好,当苏轼被贬黄州时,道潜曾专程前去探望他。元祐中,他住在杭州的智果禅院。由于他的诗作中涉及讥刺之辞,他被勒令还俗。然而后来他得到昭雪,重新削发为僧。他著有《参寥子集》一书。

诗作轶事

苏轼和道潜的相遇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当时,苏轼在彭城,道潜特地从杭州前来拜访他。在一次酒席上,苏轼想开个玩笑,就叫来了一个妓女,让她向道潜讨诗。

道潜当时立即口占了一首诗:“多谢尊前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禅心已作沾泥絮,肯逐春风上下狂?”这首诗表达了对苏轼的感谢,同时也暗指了自己的心境。他说自己的禅心已经沾满了泥土和柳絮,是否愿意随春风飘荡。

苏东坡听到这首诗后非常高兴,他说:“我曾经看到柳絮落在泥土中,私下里觉得可以写进诗中,但是一直没有整理好。没想到你比我先一步,真可惜啊。”

这个故事展示了苏轼和道潜之间的友谊和幽默感。苏轼通过开玩笑的方式,让道潜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而道潜的诗作也让苏轼感到惊喜和遗憾,他觉得自己本来也有写这样的诗的想法,只是一直没有付诸实践。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文人雅士之间的交流和竞争。在古代,文人们常常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切磋,不仅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提高自己才华的方式。

苏轼和道潜的相遇,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拜访,更是一次文学上的交流和启发。他们通过诗词的对话,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这个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让我们更加了解他们的世界。

总之,苏轼和道潜的相遇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它展示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和幽默感。通过诗词的对话,他们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这个故事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道潜诗作轶事详情»

生平

道潜,是一位年幼时就不食荤腥的人,他以童子的身份诵读《法华经》,并剃度成为一名僧人。他广泛涉猎内外典籍,擅长写作,尤其喜欢诗歌。初次与秦观结为好友,当苏轼担任杭州地方官时,道潜居住在智果精舍。一次偶遇苏轼,他们坐下来赋诗,道潜挥笔写下了一首优美的诗句。苏轼非常喜欢他的诗,认为他的诗句清新脱俗,与林逋的诗不相上下。从此以后,他们的交往更加密切,互相唱和,结为了忘我之交。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中记载,道潜原名昙潜,苏轼将其改为现在的名字。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后,道潜不远千里相随,居住了一年多的时间,然后又返回了潜西菩山。当苏轼被贬到海南时,道潜打算渡海相随,但苏轼写诗劝阻他。由于他与苏轼的关系,道潜也受到了牵连,被迫还俗并被贬到兖州(今属山东),直到建中靖国初年(1101)才受到诏令复职,仍然剃发为僧。崇宁三年(1104)被赐予妙总大师的称号。崇宁末年(1106)他归隐江湖,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道潜生平详情»

文学创作

道潜,北宋著名的诗僧,以其清绝的诗句在诗坛享有盛名。苏轼曾赞道:“诗句清绝,可与林逋相上下,而通了道义,见之令人萧然”。陈师道也称道潜为“释门之表,士林之秀,而诗苑之英”。

道潜的诗作《次韵黄子理宣德田居四时》等效仿了陶渊明的风格,其寂静恬淡之处又酷似储光羲。例如《秋江》中的“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苏轼极为赞赏他的《临平道中》,并称《东园》诗中“隔林仿佛闻机杼”句为“此吾师七字师号。”道潜的写景咏物之作有的体察入微,如“细宜池上见,清爱竹边闻”,又如“风蝉故故频移树,山月时时自近人”之类;也有粗笔勾画的,如“一霎催花骤雨来,集芳堂下锦千堆。浪红狂紫浑争发,不待商量细细开”。还有语义精练而含蓄的,如《湖上二首》。可见他的风格多样,工拙不一。《藏海诗话》评价他:“此老风流蕴藉,诸诗僧皆不及。”方回更说:“参寥诗句句平雅有味。”

道潜的作品收录在《参寥子集》12卷中。此外,还有《武林往哲遗著后编》本,《四部丛刊》三编影宋本。道潜的诗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意境,为后人所称道,成为北宋诗坛的瑰宝。 道潜文学创作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