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的心情,他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里的“孤帆”和“碧空”都是苏轼自己的心情的写照。而在《喜雨亭记》中,苏轼用“百姓忧愁”来形容当地的旱情,这种巧妙的对比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苏轼的心情。他不仅仅是在描述旱情,更是在表达自己对百姓的关切和担忧。
接下来,苏轼开始描述自己修建喜雨亭的过程。他用了很多形象生动的词语,如“凿池引流”、“美化环境”,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出整个过程。同时,他还描绘了自然景观,如“云霓”、“彩虹”,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这种对细节的描写,使得整篇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在文章的结尾,苏轼写到自己在喜雨亭中观赏雨景的情景。他用了很多形容词,如“瑰丽”、“奇妙”,来形容雨景的美丽。同时,他还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他说:“我心中的忧愁一扫而空,仿佛置身于仙境。”这种对雨景的赞美和自己的喜悦之情,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情绪。
总的来说,苏轼的《喜雨亭记》是一篇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散文。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引用和对细节的描写,使得整篇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他还表达了自己对百姓的关切和担忧,以及对雨景的赞美和喜悦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苏轼的心情,也使得整篇文章更加具有感染力。因此,苏轼的《喜雨亭记》不仅仅具有文学史的价值,更具有艺术的永恒价值。
诗文: 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
太守不有,归之天子。
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
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
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
吾以名吾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