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亭记》原文赏析

  • tíng
  • [
    sòng
    dài
    ]
    shì
  • tíng
    míng
    zhì
  • zhě
    yǒu
    míng
    shì
    wàng
  • zhōu
    gōng
    míng
    shū
    hàn
    dǐng
    míng
    nián
    shū
    sūn
    shèng
    míng
  • zhī
    xiǎo
    shì
    wàng
  • zhì
    fēng
    zhī
    míng
    nián
    shǐ
    zhì
    guān
    shè
  • weí
    tíng
    táng
    zhī
    beǐ
    ér
    záo
    chí
    nán
    yǐn
    liú
    zhòng
    weí
    xiū
    zhī
    suǒ
  • shì
    suì
    zhī
    chūn
    mài
    shān
    zhī
    yáng
    zhàn
    weí
    yǒu
    nián
  • ér
    yuè
    mín
    fāng
    weí
    yōu
  • yuè
    sān
    yuè
    mǎo
    nǎi
    jiǎ
    yòu
    mín
    weí
    weì
  • dīng
    mǎo
    sān
    nǎi
    zhǐ
  • guān
    xiāng
    qìng
    tíng
    shāng
    jiǎ
    xiāng
    shì
    nóng
    xiāng
    biàn
    yōu
    zhě
    bìng
    zhě
    ér
    tíng
    shì
    chéng
  • shì
    jiǔ
    tíng
    shàng
    shǔ
    ér
    gào
    zhī
    yuē
    yuē
    mài
  • shí
    yuē
    shí
  • mài
    suì
    qiě
    jiàn
    sòng
    fán
    xìng
    ér
    dào
    zeí
  • èr
    sān
    suī
    yōu
    yóu
    tíng
    jīn
    tiān
    mín
    shǐ
    hàn
    ér
    zhī
  • shǐ
    使
    èr
    sān
    xiāng
    yōu
    yóu
    tíng
    zhě
    jiē
    zhī
  • yòu
    wàng
    míng
    tíng
    yòu
    cóng
    ér
    zhī
    yuē
    shǐ
    使
    tiān
    ér
    zhū
    hán
    zhě
    weí
    shǐ
    使
    tiān
    ér
    zhě
    weí
  • sān
    shuí
    zhī
    mín
    yuē
    tài
    shǒu
  • tài
    shǒu
    yǒu
    guī
    zhī
    tiān
  • tiān
    yuē
    rán
    guī
    zhī
    zào
  • zào
    weí
    gōng
    guī
    zhī
    tài
    kōng
  • tài
    kōng
    míng
    míng
    ér
    míng
  • míng
    tíng

原文: 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
太守不有,归之天子。
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
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
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
吾以名吾亭。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咏物写雨忧国忧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这座亭子以雨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废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 《喜雨亭记》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苏轼在嘉祐六年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的情景。在次年,苏轼开始修建房舍,并在公馆北面建了一座亭子,作为休息之所。然而,那年的春天久早不雨,直到亭子建成时才下了一场大雨,这让民众感到欢欣。因此,苏轼为了纪念这场喜雨,将这座亭子命名为“喜雨亭”,并写下了这篇文章。 《喜雨亭记》创作背景详情»

简析

这篇文章通过对一座亭子的命名、建造过程以及雨水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文章的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始终围绕着“雨”字展开。首先,文章从亭子的命名缘由入手,引出了后续的内容。接着,文章记叙了建亭的经过,展示了人们对雨水的渴望和期待。然后,文章点出了主题,即雨水与国计民生的关系。最后,文章以歌咏作结,既展示了逻辑推理的力量,又避免了行文的枯燥无味。

文章的详略得当,疏密有致。在第二段中,文章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人们急盼下雨的心情,然后详细地描述了雨水的降临过程。雨量由小到大,人们的心情也由“未足”到大喜,通过三个排比句,表现了久旱逢雨时的喜悦,达到了高潮。

文章的句法灵活,笔调活泼。通过风趣的对话,作者轻松含蓄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给人以举重若轻的感觉。文章体现了作者“民以食为天”的民本思想,反映了作者与百姓同忧同乐的感情,充分展现了苏轼年轻时的个人思想及风格。 《喜雨亭记》简析详情»

赏析

的心情,他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里的“孤帆”和“碧空”都是苏轼自己的心情的写照。而在《喜雨亭记》中,苏轼用“百姓忧愁”来形容当地的旱情,这种巧妙的对比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苏轼的心情。他不仅仅是在描述旱情,更是在表达自己对百姓的关切和担忧。



接下来,苏轼开始描述自己修建喜雨亭的过程。他用了很多形象生动的词语,如“凿池引流”、“美化环境”,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出整个过程。同时,他还描绘了自然景观,如“云霓”、“彩虹”,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这种对细节的描写,使得整篇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在文章的结尾,苏轼写到自己在喜雨亭中观赏雨景的情景。他用了很多形容词,如“瑰丽”、“奇妙”,来形容雨景的美丽。同时,他还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他说:“我心中的忧愁一扫而空,仿佛置身于仙境。”这种对雨景的赞美和自己的喜悦之情,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情绪。



总的来说,苏轼的《喜雨亭记》是一篇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散文。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引用和对细节的描写,使得整篇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他还表达了自己对百姓的关切和担忧,以及对雨景的赞美和喜悦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苏轼的心情,也使得整篇文章更加具有感染力。因此,苏轼的《喜雨亭记》不仅仅具有文学史的价值,更具有艺术的永恒价值。 《喜雨亭记》赏析详情»

赏析二

苏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水的来临,以及人们对雨水的渴望和喜悦之情。通过这一描写,作者将“雨”与“喜”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喜雨”成为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和期盼。同时,作者也通过这一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对人民幸福的祝愿。

第三段,作者又以“喜雨亭”为切入点,展开了对亭子的描写。作者以“亭”为主线,通过对亭子的形状、结构、装饰等方面的描绘,展示了亭子的美丽和独特之处。同时,作者也通过对亭子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对人民幸福的祝愿。作者以“亭”为载体,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其中,使得亭子不再只是一个建筑物,而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美好寄托和向往。

第四段,作者通过对亭子的描写,展示了亭子的功能和意义。作者以“亭”为线索,通过对亭子的用途和作用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对人民幸福的祝愿。作者以“亭”为媒介,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递给读者,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人民的关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文以“亭”、“雨”、“喜”为线索,通过对亭子的描写和对雨水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对人民幸福的祝愿。通过这一赏析,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在文章中巧妙地运用了联想和比喻的手法,使得文章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同时,作者也通过对亭子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篇文章既有文化底蕴,又有情感表达,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喜雨亭记》赏析二详情»

题解

来的喜悦和希望的情感却是相通的。



苏轼的《喜雨亭记》以喜雨为主题,通过叙述修建喜雨亭的过程,表达了人们久旱逢雨时的喜悦之情。文章开篇即提到苏轼在嘉祐六年任凤翔府签书判官,第二年修建了喜雨亭,并命名为“喜雨亭”。这个命名的缘由是因为修建亭子的时候正好遇到了喜降春雨。这个命名不仅仅是因为雨的降临给人们带来了喜悦,更体现了苏轼儒家重农、重民的仁政思想。



文章通过描写修建喜雨亭的过程,展现了人们对于雨的渴望和喜悦。苏轼以幽默风趣的对话形式,将自己与修建亭子的工匠之间的对话嵌入其中,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在对话中,工匠们表示修建亭子的目的是为了祈求雨水,而苏轼则以一种调侃的口吻回应道:“你们修建亭子,我修建亭子,都是为了祈求雨水,难道我们修建的亭子比天更能下雨吗?”这种幽默的对话不仅展现了苏轼的机智和幽默感,也表达了人们对于雨水的渴望和喜悦。



整篇文章句法灵活,笔调活泼,给人以举重若轻的感觉。苏轼通过对话的形式,将自己的见解巧妙地融入其中,既表达了对于雨水的喜悦之情,又展现了自己的才思和智慧。文章中还穿插了一些古代史实的引用,如《春秋谷梁传》中关于“喜雨”的记载,以及《庄子》中关于一次大雨的描述。这些引用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



总的来说,苏轼的《喜雨亭记》以喜雨为主题,通过叙述修建喜雨亭的过程,表达了人们久旱逢雨时的喜悦之情。文章句法灵活,笔调活泼,通过幽默风趣的对话和古代史实的引用,传达出一种情不自禁的喜悦之情。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苏轼的才思和智慧,也体现了他对于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关怀。

《喜雨亭记》题解详情»

宋代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猜您喜欢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

宋代 苏轼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 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天应乞与 一作:天教分付; 尽道 一作:自作)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宋代 苏轼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宋代 苏轼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