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院子里没有风,柳丝垂下来,闺人白天在睡觉。闺人安静地午睡时,突然起了风,庭院里的柳条摇摆起来。微风吹过,汗水的味道透出香气,薄衫给人带来了凉意。凉爽的衣服散发出淡淡的汗香。
她端起了一个装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凉了她红润的手。她的情郎笑着说碗里的藕丝太长了。闺人一边吃着长丝的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
注释:
柳庭风静人眠昼:院子里没有风,柳丝垂下来,闺人白天在睡觉。
昼眠人静风庭柳:闺人安静地午睡时,突然起了风,庭院里的柳条摇摆起来。
香汗薄衫凉:微风吹过,汗水的味道透出香气,薄衫给人带来了凉意。
凉衫薄汗香:凉爽的衣服散发出淡淡的汗香。
手红冰碗藕:她端起了一个装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藕碗冰红手: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凉了她红润的手。冰:古人常有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的习惯,待盛夏之时取之消暑。
郎笑藕丝长:她的情郎笑着说碗里的藕丝太长了。“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长久。在古典诗词中,常用“藕”谐“偶”,以“丝”谐“思”。
长丝藕笑郎:闺人一边吃着长丝的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担心他薄情寡意不如藕丝长)。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十月。这时,文学家苏东坡被贬黄州,被迫闭门不出,与外界隔绝。他在冬至过后前往天庆观修炼。然而,在这段时间里,他并没有获得任何成果或收获。因此,为了解脱自己的困境,他写下了这首《回文四时闺怨》之一的词。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鉴赏文章主要介绍了回文诗的特点和苏东坡的回文词作品。回文诗是指可以倒读的诗篇,需要作者费尽心机才能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苏东坡的回文词采用了两句一组,下句为上句的倒读的形式,相比整首倒读的回文诗更容易创作,对作者的思想束缚也较少。苏东坡的七首回文词中,下句补充发展了上句,构思巧妙。其中的《夏闺怨》是他的“四时闺怨”中的一首,上阕写昼眠情景,下阕写醒后怨思。词语清美可诵,通过写“静”字来表达风静和人静的情景,巧妙地展现了静中见动、动中有静的意境。接着细写了昼眠的人,通过描述风吹香汗和薄衫生凉的情景,以及红润的手持着盛了冰块和莲藕的玉碗,展现了夏闺昼眠的形象。最后两句“郎笑耦丝长,长丝藕笑郎”表达了情人之间的情意绵长和永好。整首词构思精巧,意境深远,展现了苏东坡的才华和文学造诣。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鉴赏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苏东坡的回文词《夏闺怨》进行的分析。回文词是指两句一组,下句为上句的倒读,相比整首倒读的回文诗更容易写作,对作者的思想束缚也较少。苏东坡的七首回文词中,如“邮便问人羞,羞人问便邮”、“颦浅念谁人,人谁念浅颦”、“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等,下句补充发展了上句,构思巧妙。
《夏闺怨》是苏东坡的回文词之一,上片描写了闺人昼寝的情景,下片写醒后的怨思。虽然意境不深,但词语清美可诵。其中,“柳庭”两句的关键在于一个“静”字。上句描述了风静时庭柳低垂,闺人困倦而眠;而当昼眠正熟时,清风又吹拂起庭柳。虽然都写了“静”,但从不同角度描写,静中见动,动中有静,显示出巧思。接下来的三、四句细致地描写了昼眠的人。风吹香汗,薄衫生凉;而在凉衫中又透出微微的汗香。通过“薄衫”和“薄汗”两个词的变化,点出了夏天的意境,写出了夏闺昼眠的形象。过片的两句则描写了睡醒后的活动。闺人手持着盛有冰块和莲藕的玉碗,而这个盛有冰块和莲藕的玉碗又冰了她的手。上句中的“冰”是名词,下句中的“冰”则作动词使用。古人常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用来解暑。这里的意境与杜甫的《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诗中的“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相似,都是用冰水拌藕,形象生动。最后两句“郎笑耦丝长,长丝藕笑郎”则是全词的核心。其中,“藕丝长”象征着情意绵长,而“丝”与“思”谐音,藕节同心,象征情人的永好。最后一句则透露出闺人的怨恨之情。
整首词在格律、内容感情、意境等方面都符合回文词的要求,同时又展现了作者的大家气派,实为难得之作。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
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
”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
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
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
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
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
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
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
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