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一绝 / 食荔枝》原文赏析

  • huì
    zhōu
    jué
    /
    shí
    zhī
  • [
    sòng
    dài
    ]
    shì
  • luó
    shān
    xià
    shí
    chūn
    yáng
    meí
    xīn
  • dàn
    zhī
    sān
    bǎi
    cháng
    zuò
    lǐng
    nán
    rén
    zuò
    fáng

原文: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辞 一作:不妨)


相关标签:地名赞美荔枝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罗浮山下,四季都像春天一样,枇杷和黄梅每天都新鲜可口。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注释:罗浮山是位于广东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处的一座名山,长达百余公里,有四百多座峰峦,风景秀丽,是岭南地区的著名山脉。

卢橘是一种橘子,因其颜色黑而得名(卢:黑色)。但在东坡的诗中,卢橘指的是枇杷。《冷斋夜话》卷一中记载:“东坡的诗中有句‘客来茶罢无所有,卢橘杨梅尚带酸。’张嘉甫问道:‘卢橘是什么果实?’答曰:‘指的是枇杷。’”

岭南是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的广东地区,中原人听到这个地名会感到畏惧,不愿意到广东来。这句诗有三个版本。本诗的版本是“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全集》中的版本是“不妨长作岭南人”,《锦绣中华历代诗词选》中的版本是“总教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 食荔枝》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北宋文学家苏轼在绍圣三年(1096年)在惠州创作的一首七绝诗。在宋代,岭南两广地区被认为是蛮荒之地,许多罪臣被流放到这里。然而,苏轼在这首诗中展现了他一贯的乐观和豁达的精神,以及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与其他流亡者不同,苏轼对于迁居岭南并没有抱怨和悲伤,而是以随遇而安的态度面对生活。这首诗体现了苏轼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对自然环境的赞美。 《惠州一绝 / 食荔枝》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佛教相关的内容。例如,《赠昙秀》中提到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这里的留师指的就是佛教中的禅师。另外,《和陶归园田居六首》中提到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这里的父老指的就是出家人,他们邀请苏轼一起品尝荔枝。这些诗文中的佛教元素,反映了苏轼在岭南时与佛教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总的来说,苏轼在岭南时对荔枝的喜爱,不仅仅是对一种水果的喜爱,更是对岭南风物和人文的喜爱。他通过赞美荔枝,表达了对岭南的热爱和留恋之情。同时,他在岭南时与佛教文化的交流,也为他的诗文增添了一份深邃和宁静。这些都体现了苏轼在岭南时的心境和情感。 《惠州一绝 / 食荔枝》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猜您喜欢

留侯论

宋代 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守岁

宋代 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宋代 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