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论》原文赏析

  • jiǎ
    lún
  • [
    sòng
    dài
    ]
    shì
  • feī
    cái
    zhī
    nán
    suǒ
    yòng
    zhě
    shí
    nán
  • jiǎ
    shēng
    wáng
    zhě
    zhī
    zuǒ
    ér
    néng
    yòng
    cái
  • jūn
    zhī
    suǒ
    zhě
    yuǎn
    yǒu
    suǒ
    dài
    suǒ
    jiù
    zhě
    yǒu
    suǒ
    rěn
  • zhī
    xián
    rén
    jiē
    zhì
    zhī
    cái
    ér
    néng
    xíng
    wàn
    zhě
    weì
    jiē
    shí
    jūn
    zhī
    zuì
    huò
    zhě
  • guān
    jiǎ
    shēng
    zhī
    lún
    suǒ
    yán
    suī
    sān
    dài
    yuǎn
    guò
    jūn
    hàn
    wén
    yóu
    qiě
    yòng
  • rán
    shì
    tiān
    xià
    yáo
    shùn
    zhōng
    yǒu
    suǒ
    weí
    zhòng
    shèng
    rén
    shì
    tiān
    xià
    gǒu
    feī
    dào
    zhī
    guó
    jiē
    miǎn
    qiáng
    chí
    shù
    xíng
    dào
  • jiāng
    zhī
    jīng
    xiān
    zhī
    rǎn
    yǒu
    shēn
    zhī
    xià
  • jūn
    zhī
    jūn
    qín
  • mèng
    sān
    宿
    ér
    hòu
    chū
    zhòu
    yóu
    yuē
    wáng
    shù
    zhào
  • jūn
    zhī
    rěn
    jūn
    hòu
  • gōng
    sūn
    chǒu
    wèn
    yuē
    weí
    mèng
    yuē
    fāng
    jīn
    tiān
    xià
    shè
    shuí
    zaī
    ér
    weí
    jūn
    zhī
    shēn
    zhì
  • ér
    yòng
    rán
    hòu
    zhī
    tiān
    xià
    guǒ
    yǒu
    weí
    ér
    hàn
  • ruò
    jiǎ
    shēng
    zhě
    feī
    hàn
    wén
    zhī
    néng
    yòng
    shēng
    shēng
    zhī
    néng
    yòng
    hàn
    wén
  • jiàng
    hóu
    qīn
    tiān
    ér
    shòu
    zhī
    wén
    guàn
    yīng
    lián
    bīng
    shǔ
    shí
    wàn
    jué
    liú
    zhī
    xióng
    yòu
    jiē
    gāo
    zhī
    jiù
    jiāng
    jūn
    chén
    xiāng
    zhī
    fēn
    ròu
    shǒu
    zaī
    jiǎ
    shēng
    luò
    yáng
    zhī
    shào
    nián
  • shǐ
    使
    cháo
    zhī
    jiān
    jìn
    jiù
    ér
    móu
    xīn
    nán
  • weí
    jiǎ
    shēng
    zhě
    shàng
    jūn
    xià
    chén
    jiàng
    guàn
    zhī
    shǔ
    yōu
    yóu
    jìn
    ér
    shēn
    jiāo
    zhī
    shǐ
    使
    tiān
    chén
    rán
    hòu
    tiān
    xià
    ér
    weí
    zhī
    suǒ
    weí
    guò
    shí
    nián
    zhì
  • ān
    yǒu
    tán
    zhī
    jiān
    ér
    weí
    rén
    tòng
    zaī
    guān
    guò
    xiāng
    weí
    diào
    yuán
    fèn
    mèn
    rán
    yǒu
    yuǎn
    zhī
    zhì
  • hòu
    shāng
    zhì
    yāo
    jué
  • shì
    shàn
    chù
    qióng
    zhě
  • móu
    zhī
    jiàn
    yòng
    ān
    zhī
    zhōng
    yòng
    zhī
    dài
    biàn
    ér
    cán
    zhì
  • jiǎ
    shēng
    zhì
    ér
    liáng
    xiǎo
    cái
    yǒu
    ér
    shí
  • zhī
    rén
    yǒu
    gāo
    shì
    zhī
    cái
    yǒu
    zhī
    leì
  • shì
    feī
    cōng
    míng
    ruì
    zhì
    huò
    zhī
    zhǔ
    néng
    quán
    yòng
  • jīn
    chèng
    jiān
    wáng
    měng
    cǎo
    máo
    zhī
    zhōng
    cháo
    jìn
    jiù
    chén
    ér
    zhī
    móu
  • lüè
    yǒu
    tiān
    xià
    zhī
    bàn
    zaī
    shēn
    beī
    shēng
    zhī
    zhì
    beì
    lún
    zhī
  • shǐ
    使
    rén
    jūn
    jiǎ
    shēng
    zhī
    chén
    zhī
    yǒu
    juàn
    jiè
    zhī
    cāo
    jiàn
    yòng
    yōu
    shāng
    bìng
    néng
    zhèn
  • ér
    weí
    jiǎ
    shēng
    zhě
    jǐn
    suǒ
    zaī

原文: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
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
”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
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
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
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
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
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
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
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议论写人壮志难酬

译文及注释

面得到百姓的支持,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可惜的是,贾谊未能做到这一点。

注释:
1. 贾谊: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曾任汉朝宰相。
2. 夏、商、周三代:指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分别是夏朝、商朝和周朝。
3. 汉文帝:指西汉朝的第五位皇帝刘恒,也是贾谊所在的时代的君主。
4. 尧、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君,被认为是至善至圣的君主。
5. 孔子:古代中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6. 楚国:中国古代的一个国家,位于现在的湖北、湖南一带。
7. 公孙丑:古代中国的一位学者,与孟子有过问答。
8. 周勃:西汉朝的将领,曾参与刘邦的起义,后成为汉朝的重要官员。
9. 灌婴:西汉朝的将领,曾参与刘邦的起义,后成为汉朝的重要官员。
10. 汉高祖:指西汉朝的刘邦,也是贾谊所在的时代的君主。 《贾谊论》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的政治思想和主张对于当时的政治局势有着重要的影响。苏轼于嘉佑二年(1057年)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考试地点在礼部。当时他只有21岁,但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思想深度。三年后的嘉佑五年(1060年),苏轼被任命为大理寺评事,同时担任凤翔府判官的签书职务。在接下来的四年时间里,他先后写了二十五篇《进策》和二十五篇《进论》,这些策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政治思想和主张。其中,《贾谊论》是《进论》中的一篇重要篇章。

《贾谊论》是苏轼在《进论》中的一篇重要文章,它以贾谊为主要论述对象,探讨了贾谊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理念。贾谊是中国西汉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政治主张以“法家”思想为基础,主张以法治国、重视法律的实施和执行。苏轼在《贾谊论》中对贾谊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对于政治治理的看法。

苏轼在《贾谊论》中强调了政治家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能力,他认为政治家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才华,能够洞察时事,明辨是非,以及善于运筹帷幄,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他还强调了政治家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如廉洁奉公、忠诚正直等。苏轼认为,只有具备这些品质和能力的政治家才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贾谊论》展示了苏轼对于政治治理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贾谊的崇敬和赞赏。这篇文章不仅对于当时的政治局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后世的政治家和学者具有启示作用。苏轼通过《贾谊论》这篇文章,向读者展示了他对于政治治理的独到见解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贾谊论》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才这一中心论点。通过引用孔子、孟子的例子,苏轼进一步强调了贾谊自身的不足,他没有像孔子、孟子那样能够以自己的才能影响帝王,而是被动地等待和忍耐。这一段的论证过程清晰明了,逻辑严密,使读者对贾谊的悲剧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第四段,苏轼从贾谊的个人品质入手,指出贾谊的悲剧在于他“志大而量小”,没有能力结交大臣以图得到朝廷的信任。通过对贾谊个人品质的批判,苏轼进一步强调了贾谊自身的责任,他没有善于处穷,没有能力将自己的才能充分展现出来。这一段的论证紧密结合了贾谊的个人特点和他的悲剧遭遇,使读者对贾谊的评价更加全面。

最后一段,苏轼对贾谊的遭遇进行总结,并表达了自己对贾谊的同情和惋惜。他认为贾谊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但却没有能够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这是他自己的责任。苏轼的观点既同情贾谊的遭遇,又批判他的不足,展现了他对贾谊的复杂态度。整篇文章立论新异,观点独特,通过对贾谊个人品质和遭遇的分析,使读者对贾谊的悲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苏轼的文章也给人以启发,引发了对个人才能发挥的思考。 《贾谊论》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猜您喜欢

惠州一绝 / 食荔枝

宋代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辞 一作:不妨)

留侯论

宋代 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守岁

宋代 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