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我常常羡慕这世间那些像玉雕琢般俊朗潇洒的男子,连上天也宠爱他们,赐予他们聪慧美丽的佳人作伴。人人都说她的歌声清亮悦耳,从她纯洁的嘴唇中传出,仿佛风起雪飞,使炎热的地方变成了清凉之乡。
她从遥远的地方回来,更加容光焕发,更显年轻了,微笑时,笑容中仿佛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试着问她:“岭南的环境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回答:“心安定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
注释:定风波:一种词牌名,也叫做“定风波令”,又名“卷春空”、“醉琼枝”。共有62个字,上片五句三平韵,二仄韵,下片六句四仄韵,二平韵。
王定国:指王巩,作者的朋友。
寓娘:指王巩的歌妓。
柔奴:即寓娘。
玉郎:女子对丈夫或情人的爱称,泛指年轻男子。
点酥娘:形容肌肤如凝脂般光洁细腻的美女。
皓齿:雪白的牙齿。
炎海:比喻酷热的地方。
岭:指大庾岭,连接岭南和岭北的咽喉要道。
试问:试着提出问题,试探性地问。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个心安定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苏轼的好友王巩因为被牵连到“乌台诗案”而被贬谪到宾州,一个地处岭南荒僻之地。在王巩受贬时,他的歌妓柔奴(寓娘)决定毅然随行到岭南。公元1083年,王巩北归时,柔奴被出来劝酒给苏轼。苏轼询问广南的风土,柔奴回答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深受感动,创作了这首词来赞美。也有学者认为这首词是在公元1085年十二月创作的。在公元1084年三月,苏轼由黄州移居汝州,途中乞求在常州居住,六月起任登州知州,十月被召回担任礼部侍郎,十二月回到京城,与王巩会宴时即席创作了这首词。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创作背景详情»
,表达了柔奴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内心安宁的追求。她认为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心灵得到安放,就是她真正的家园。这种对家乡和内心的坚守和追求,展现了柔奴高洁人品和坚定的人生态度。
整首词以柔奴的美貌和才艺为主线,通过对她外在和内在美的描写,展现了她高尚的情操和坚强的意志。词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和意象的对比,使词中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感官冲击。同时,词中的问答部分也增加了词的思想深度和哲理性,使整首词更具有思考和启示的意义。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对柔奴的描写和赞美,展现了她的美丽和才华,同时也表达了对高尚情操和坚定人生态度的赞赏。词人运用夸张和意象的手法,使词中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冲击。整首词既有细腻柔婉的风格,又有豪放洒脱的气质,给人一种旷远清丽的美感。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
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
”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
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
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
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
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
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
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
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