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至(718—772),字幼隣,唐代洛阳人,是贾曾之子。他出生于唐玄宗开元六年,去世于唐代宗大历七年,享年五十五岁。
贾至早年以明经第的身份,担任军父尉。安禄山之乱时,他随唐玄宗逃往蜀地,担任知制诰,并历任中书舍人。当时肃宗即位于灵武,玄宗命贾至撰写传位册文。
在至德年间,将军王去荣因坐事当受诛,肃宗对去荣的才能感到惋惜,下诏贷死。贾至对此提出了切谏,认为坏法者应当受到诛杀。
广德初,贾至担任礼部侍郎,并被封为信都县伯。后来,他又被封为京兆尹,兼任御史大夫。
贾至去世后,被谥号为文。他著有文集三十卷,同时也在《唐才子传》中有传记记载。
贾至,唐代文学家,以其文才著称于当时。他的字是幼邻(或麟、隣),出生于洛阳(今属河南)。贾至初任校书郎,后来与高□、独孤及等人交往甚密。天宝末年,他担任中书舍人一职。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随着玄宗逃亡到四川。乾元元年(758年)春,他被任命为汝州刺史,后来被贬为岳州司马。在岳州,他与李白相遇,并有诗歌互相赠答。代宗宝应元年(762年),他再次被任命为中书舍人,最终官至散骑常侍。
贾至以其文才而闻名,受到了中唐时期古文作家独孤及、梁肃等人的推崇。他的父亲贾曾和他都曾在朝廷中担任文官职务。玄宗曾亲自为贾曾撰写册文,而传位册文则是由贾至亲自书写的。玄宗称赞道:“两朝盛典出卿家父子手,可谓继美”(《新唐书·贾至传》)。他所撰写的册文被当时誉为“历历如西汉时文”(李舟《独孤常州集序》)。韩愈的弟子唐皇甫□说:“贾常侍之文,如高冠华簪,曳裾鸣玉,立于廊庙,非法不言,可以望为羽仪,资以道义。”(《谕业》)这一评价指出了贾至文风典雅华瞻的特点。
贾至与当时著名的诗人和作家有广泛的交往,也以其诗才闻名。他的诗风与他的文风相似。《自蜀奉册命往朔方途中呈韦左相》直接叙述了途中的感慨,被称为“直叙时事,煌煌大文”(沈德潜《唐诗别裁》)。而与王维、杜甫、岑参一起合作的《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则高华工整,歌颂了自己的得意之作。然而,在被贬为岳州之后,贾至的诗风发生了变化。《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诗,词句清丽,意境悠远。《寓言二首》则以芳草美人寄喻遭遇不遇,古雅而有风骨。因此,杜甫曾称赞他的诗“雄笔映千古”(《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
《新唐书·艺文志》收录了贾至的《贾至集》20卷,《别集》15卷,但已经失传。《全唐诗》中有他的诗收录在1卷中,《全唐文》中有他的文收录在3卷中。关于他的事迹可以在新旧《唐书》的传记中找到。
贾至介绍详情»
贾至,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出生于长乐(今河北冀县)人,也有说法是河南洛阳人。他的字是幼邻。贾至于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出生,逝世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的乙亥科中,他以状元的成绩考取进士。这一科共有二十七人及第,其中包括李颀、萧颖士等知名人士。贾至的考官是考功员外郎孙逖。
贾至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贾曾曾经担任过太子舍人和礼部侍郎的职位。贾至年轻时曾随玄宗避开安史之乱,担任起居舍人和中书舍人的职务。将军王去荣因为擅杀县令,按照法律应该被处以死刑。然而,肃宗因为欣赏他的才华,下诏免去了他的死罪。贾至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主张不应该赦免王去荣。后来,他被贬为岳州司马,但随后又升任尚书左丞、礼部侍郎,以及代宗大历初年的兵部侍郎。在大历七年,他在担任右散骑常侍的职位时去世,享年五十五岁。他被追赠为礼部尚书,并被追赠谥号为“文”。
贾至才华出众,学识渊博,为官清正。他留下了三十余卷的诗文集,至今传世。这些作品展现了他的才华和对文学的热爱。贾至的文学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表达而闻名,他的诗歌和散文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赏,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贾至的一生充满了荣耀和挫折,他在政治和文学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清廉正直和对正义的坚持使他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人物。贾至的才华和品德使他成为了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所推崇和欣赏。
贾至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