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僧孺(779年-848年),字思黯,唐朝宰相,出生于安定鹑觚人。他是进士出身,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以贤良方正对策,与李宗闵等人一起批评时政,但因为宰相李吉甫的排斥而长期未被任用。直到穆宗时期,他才累升至户部侍郎、同平章事的职位。敬宗时,他被任命为武昌军节度使。
大和四年(公元830年),牛僧孺担任兵部尚书、同平章事,成为牛李党争中牛派的领袖人物。然而,在武宗时期,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成为宰相,牛僧孺被贬任为循州长史。宣宗时期,他被召回,但不久后因病去世。
总结来说,牛僧孺是唐朝宰相,出生于779年,去世于848年。他在牛李党争中是牛党的领袖人物,曾被贬任但后来被召回。
牛僧孺的籍贯问题一直备受争议,有人认为他是陇西人,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是灵台人。根据以上史料和文献记载,我们可以对此进行综合分析。
首先,牛僧孺的祖上牛弘是公元607年去世的,而牛僧孺是公元779年出生的,两者相差了170年。根据《唐诗纪事》和《词林纪事》的记载,牛峤是牛僧孺的后代,而牛峤被称为“陇西人”。此外,牛仙客和牛意仁也被认为是牛僧孺的族祖,他们都有陇西的官职和居住地。这些记载表明,牛僧孺的祖先在陇西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根据张九龄的记载,牛崇和牛意仁的族祖是因为官职安定而居住在鹑觚。牛意仁在公元718年随子牛仙客西征,死后被葬在北原,而北原就是灵台的别称。这些记载显示牛意仁的族祖与灵台有着密切的联系。
综合以上史料和文献记载,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牛僧孺的祖先牛弘是灵台人,而牛峤、牛仙客和牛意仁等人则是陇西人。由于牛僧孺的祖先在陇西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加上牛峤等人被称为“陇西人”,所以牛僧孺也被误以为是陇西人。然而,牛僧孺的族祖牛崇和牛意仁的居住地和葬地都与灵台有关,这表明他们与灵台也有一定的关系。
综上所述,牛僧孺的籍贯问题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他既有陇西的血统,又有灵台的渊源。这也说明了历史上地域的变迁和人口的迁徙,使得一个人的籍贯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牛僧孺作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僧人,他的作品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他是陇西人还是灵台人,都是我们值得尊敬和研究的对象。
牛僧孺籍贯考证详情»
牛僧孺是唐朝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学者。他出生在甘肃灵台,字思黯。在唐穆宗和文宗时期,他担任了宰相的职位。牛僧孺在著名的牛李党争中,是牛党的领袖。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牛僧孺考取了进士,成为了一名官员。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他与李宗闵、皇甫湜一起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取得了高分。他们在策文中批评了时政,触犯了宰相李吉甫。结果,主考官和复审官都被贬谪,牛僧孺也没有得到理想的职位。他只被任命为伊阙尉,在元和朝廷中没有取得成功。
之后,牛僧孺与李宗闵、李德裕等人纷争了数十年。这次科场案是他们争斗的起因。穆宗即位后,牛僧孺逐渐升迁为户部侍郎。由于他拒绝了韩弘的贿赂,获得了穆宗的赏识。当时,李吉甫的政敌李逢吉担任宰相,他排挤李德裕出任浙西观察使,引牛僧孺为同平章事。之后,牛僧孺出任武昌军节度使。
文宗大和三年(829年),牛僧孺再次入相,李德裕被任命为郑滑节度使。同年,幽州大将杨志诚逐走节度使李载义,文宗召集宰相商议对策。牛僧孺认为此事无关大局,主张任命杨忘诚继任节度使,文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同年,吐落维州守将悉怛谋降唐,李德裕派兵入驻维州城,并奏陈用兵事宜。牛僧孺认为唐与吐蕃结盟,不宜违约开战。根据他的建议,李德裕撤退驻兵,将降将送还。然而,实际上,吐蕃在大和四年已经违约攻打唐朝,所以唐朝已经不受盟约的约束。牛僧孺对幽州和维州的决策反映了他一贯妥协反战的思想。
文宗后来对维州的处理感到后悔,牛僧孺也知道文宗对他不满,于是主动告退,出任淮南节度使,之后又升迁为东都留守、山南东道节度使。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掌权,牛僧孺被罢免为太子少师。会昌四年(844年),他又因为与叛藩的交结泽潞的罪名被贬为循州长史。宣宗即位后,李党被贬滴,大中元年(847年),牛僧孺恢复了官职,再次担任太子少师。同年,他去世。
牛僧孺是一位有才华的政治家和学者,他在唐朝的政治斗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思想主张以妥协反战为主,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是一种独特的观点。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贡献。
牛僧孺历史资料详情»
在唐朝中叶的时候,鄂州成为了东南贡赋转运的中心,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825年,唐敬宗任命宰相牛僧孺为鄂州刺史和武昌军节度使,统领鄂、岳、蕲、安、申、光等六州。牛僧孺在鄂州任职了六年,他裁撤了冗员,整顿了吏治,减轻了民赋,因此在政治上声名显赫。在此期间,他还上奏请求废除沔州,并将汉阳、汉川纳入鄂州,开始将汉阳和江夏纳入同一行政区域。江夏县原本是一个土城,牛僧孺分阶段将其改建成了砖城,使其北临沙湖,南抵紫阳湖,规模空前宏大。这为唐宋时期鄂州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牛僧孺的治理下,鄂州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鄂州成为了东南地区贡赋转运的中心,各种商品和物资都会经过这里进行分发和交易。这使得鄂州的商业活动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贸易商前来经商。同时,鄂州的繁荣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商业集散地。
除了商业的繁荣,鄂州在文化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牛僧孺在任期间,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积极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他在鄂州建立了许多学校和书院,吸引了许多文人学士前来学习和交流。这些学校和书院成为了培养人才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为鄂州的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牛僧孺还注重城市建设和治安维护。他将江夏县从一个土城改建成了砖城,使其规模空前宏大。这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形象,也增强了城市的防御能力。同时,他还加强了治安力度,整顿了吏治,使得鄂州的社会秩序得到了有效维护。
总的来说,牛僧孺在鄂州的治理期间,通过裁撤冗员、减轻民赋、整顿吏治等措施,为鄂州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注重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使得鄂州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和文化中心。同时,他还注重城市建设和治安维护,提升了城市形象和社会秩序。牛僧孺的治理成就为后来鄂州的繁荣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牛僧孺治鄂之功详情»
官之间的斗争激烈,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牛僧孺在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中进士,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然而,他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在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的科场案中,他因为触犯了宰相李吉甫而不得志。这次科场案也成为了后来牛李党争的起因,牛僧孺成为了牛党的领袖。
在唐穆宗时期,牛僧孺因为拒绝贿赂而获得了穆宗的赏识。当时,李吉甫的政敌李逢吉为相,逢吉排挤李德裕(吉甫子)出任浙西观察使,引牛僧孺为同平章事。之后,牛僧孺又两次入相,成为了宰相。然而,他的政治立场却备受争议。
在五年,吐蕃维州守将悉怛谋降唐,李德裕派兵入驻维州城,并奏陈用兵事宜。牛僧孺认为唐与吐蕃结盟,不宜违约开战。文宗听从了牛僧孺的建议,命令李德裕撤退驻兵,送还降将。然而,实际上吐蕃早在大和四年就已违约攻唐,唐已经不受盟约拘束。牛僧孺的决策反映了他一贯妥协反战的思想。然而,文宗后来对维州的处理不免后悔,牛僧孺便主动告退,出任淮南节度使,后来又累迁东都留守、山南东道节度使。
在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当权,牛僧孺被罢为太子少师。会昌四年(公元844年),他又因为被指控交结泽潞叛藩而被贬为循州长史。直到宣宗即位后,李党尽被贬谪,牛僧孺才恢复了官职,再次担任太子少师。
除了从政之外,牛僧孺还是一位文学家。他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著有传奇集《玄怪录》10卷,然而现在只存有一卷辑本。
牛僧孺的一生经历了唐朝八位皇帝的统治,他身处在唐朝走向衰亡的历史时期。他在政治斗争中起伏不定,但他的政治立场一直备受争议。无论如何,牛僧孺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对唐朝的历史和文化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牛僧孺生平详情»
牛僧孺与白居易是唐代的好友,他们经常一起欣赏石头并写作。他们的友谊非常深厚,每次坐在一起品石论道都非常愉快。
牛僧孺经常与白居易一起坐在石头旁边,探讨宇宙的奥秘。牛僧孺坦言:“我曾与公共同观察石头,相互交流,难道造物主有意于其中吗?是偶然的凝结才成功吗?然而自从形成以来,已经过去了几千万年,或者被遗弃在海边,或者沉入湖底,有些高只有几丈,有些重达千斤,突然间它们来到了我们面前,毫无预兆,争相展示它们的奇异和怪异之处。”为了纪念他们的友谊和记录牛僧孺对石头的热爱,白居易在会昌三年(843年)五月题写了著名的《太湖石记》,简明而深刻地阐述了有关藏石赏石方面的理论与方法,从而提升了牛僧孺在古代石坛上的影响。由于牛僧孺收藏了许多石头,而且作品优秀,无论是抽象还是具象,形神兼备,独具一格,因此白居易将他视为唐代的藏石大家。白居易为牛僧孺题写的《太湖石记》成为了千古名篇,为世人所传颂。现在我将原文抄录于此,与读者共享:
古代的达人们都有自己的嗜好。玄晏先生嗜爱书籍,稽中散嗜爱琴音,靖节嗜爱美酒,而现在的丞相奇章公却嗜爱石头。石头没有文字、声音、气味,与其他三样东西都不同,那么公为什么会喜欢它呢?大家都对此感到奇怪,只有我知道。曾经我们的故友李生有一句名言:“只要符合我的意愿,它的用途就很多。”这句话非常真实,只要符合自己的意愿就好了,公喜欢的东西我们就能理解了。公作为司徒,治理河流,家中没有珍宝,身上没有贵重物品。只有在东城有一座宅第,在南郭有一座别墅。他精心修葺宫殿,慎重选择宾客。他的性格不随便,常常居住在一个地方,休息的时候,与石头为伴。石头有许多种类,太湖石是最好的,罗浮山、天竺山的石头次之。现在公喜欢的就是太湖石。公的下属多是镇守江湖的官员,他们了解公的心意,知道他喜欢石头,于是不断地献上珍奇的石头,几年间,石头堆积如山。公对这些东西并不谦让,将它们摆放在东城的宅第和南郭的别墅中。哇,石头真是富有啊,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弯曲而秀美,像灵邱山上的云彩;有的端庄挺拔,像真正的官吏;有的光滑削成,像玉璧;有的棱角分明,像剑戟。还有的像龙一样,或者像凤凰一样,时而翱翔,时而跃动;还有的像鬼魅一样,或者像野兽一样,时而行走,时而猛扑。在风烈雨晦的夜晚,洞穴中出现了白雪,仿佛要有云雾和雷声,令人望而生畏;在烟消云散的早晨,岩壑中弥漫着薄雾,仿佛拂去了岚和黛,让人感到亲近和愉悦。在黄昏和黎明的交界处,它们的名字和形状都无法描述。总结起来,太湖石就像三山五岳,百洞千峰,每一块都有独特的魅力。
这篇文章描述了牛僧孺与白居易的友情以及他们对石头的热爱。牛僧孺是唐代的藏石大家,他的作品受到了白居易的赞赏和纪念。白居易为牛僧孺题写的《太湖石记》成为了千古名篇,展示了牛僧孺对石头的独特见解和热爱。这篇文章向读者展示了他们的友情和对石头的热爱,也让人们更加了解了古代文人的嗜好和追求。
牛僧孺奇闻趣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