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趣事:
牛僧孺与白居易是唐代的好友,他们经常一起欣赏石头并写作。他们的友谊非常深厚,每次坐在一起品石论道都非常愉快。
牛僧孺经常与白居易一起坐在石头旁边,探讨宇宙的奥秘。牛僧孺坦言:“我曾与公共同观察石头,相互交流,难道造物主有意于其中吗?是偶然的凝结才成功吗?然而自从形成以来,已经过去了几千万年,或者被遗弃在海边,或者沉入湖底,有些高只有几丈,有些重达千斤,突然间它们来到了我们面前,毫无预兆,争相展示它们的奇异和怪异之处。”为了纪念他们的友谊和记录牛僧孺对石头的热爱,白居易在会昌三年(843年)五月题写了著名的《太湖石记》,简明而深刻地阐述了有关藏石赏石方面的理论与方法,从而提升了牛僧孺在古代石坛上的影响。由于牛僧孺收藏了许多石头,而且作品优秀,无论是抽象还是具象,形神兼备,独具一格,因此白居易将他视为唐代的藏石大家。白居易为牛僧孺题写的《太湖石记》成为了千古名篇,为世人所传颂。现在我将原文抄录于此,与读者共享:
古代的达人们都有自己的嗜好。玄晏先生嗜爱书籍,稽中散嗜爱琴音,靖节嗜爱美酒,而现在的丞相奇章公却嗜爱石头。石头没有文字、声音、气味,与其他三样东西都不同,那么公为什么会喜欢它呢?大家都对此感到奇怪,只有我知道。曾经我们的故友李生有一句名言:“只要符合我的意愿,它的用途就很多。”这句话非常真实,只要符合自己的意愿就好了,公喜欢的东西我们就能理解了。公作为司徒,治理河流,家中没有珍宝,身上没有贵重物品。只有在东城有一座宅第,在南郭有一座别墅。他精心修葺宫殿,慎重选择宾客。他的性格不随便,常常居住在一个地方,休息的时候,与石头为伴。石头有许多种类,太湖石是最好的,罗浮山、天竺山的石头次之。现在公喜欢的就是太湖石。公的下属多是镇守江湖的官员,他们了解公的心意,知道他喜欢石头,于是不断地献上珍奇的石头,几年间,石头堆积如山。公对这些东西并不谦让,将它们摆放在东城的宅第和南郭的别墅中。哇,石头真是富有啊,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弯曲而秀美,像灵邱山上的云彩;有的端庄挺拔,像真正的官吏;有的光滑削成,像玉璧;有的棱角分明,像剑戟。还有的像龙一样,或者像凤凰一样,时而翱翔,时而跃动;还有的像鬼魅一样,或者像野兽一样,时而行走,时而猛扑。在风烈雨晦的夜晚,洞穴中出现了白雪,仿佛要有云雾和雷声,令人望而生畏;在烟消云散的早晨,岩壑中弥漫着薄雾,仿佛拂去了岚和黛,让人感到亲近和愉悦。在黄昏和黎明的交界处,它们的名字和形状都无法描述。总结起来,太湖石就像三山五岳,百洞千峰,每一块都有独特的魅力。
这篇文章描述了牛僧孺与白居易的友情以及他们对石头的热爱。牛僧孺是唐代的藏石大家,他的作品受到了白居易的赞赏和纪念。白居易为牛僧孺题写的《太湖石记》成为了千古名篇,展示了牛僧孺对石头的独特见解和热爱。这篇文章向读者展示了他们的友情和对石头的热爱,也让人们更加了解了古代文人的嗜好和追求。
牛僧孺简介: 牛僧孺(779年-848年),字思黯,唐朝宰相,出生于安定鹑觚人。他是进士出身,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以贤良方正对策,与李宗闵等人一起批评时政,但因为宰相李吉甫的排斥而长期未被任用。直到穆宗时期,他才累升至户部侍郎、同平章事的职位。敬宗时,他被任命为武昌军节度使。
大和四年(公元830年),牛僧孺担任兵部尚书、同平章事,成为牛李党争中牛派的领袖人物。然而,在武宗时期,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成为宰相,牛僧孺被贬任为循州长史。宣宗时期,他被召回,但不久后因病去世。
总结来说,牛僧孺是唐朝宰相,出生于779年,去世于848年。他在牛李党争中是牛党的领袖人物,曾被贬任但后来被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