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
牛僧孺是唐朝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学者。他出生在甘肃灵台,字思黯。在唐穆宗和文宗时期,他担任了宰相的职位。牛僧孺在著名的牛李党争中,是牛党的领袖。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牛僧孺考取了进士,成为了一名官员。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他与李宗闵、皇甫湜一起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取得了高分。他们在策文中批评了时政,触犯了宰相李吉甫。结果,主考官和复审官都被贬谪,牛僧孺也没有得到理想的职位。他只被任命为伊阙尉,在元和朝廷中没有取得成功。
之后,牛僧孺与李宗闵、李德裕等人纷争了数十年。这次科场案是他们争斗的起因。穆宗即位后,牛僧孺逐渐升迁为户部侍郎。由于他拒绝了韩弘的贿赂,获得了穆宗的赏识。当时,李吉甫的政敌李逢吉担任宰相,他排挤李德裕出任浙西观察使,引牛僧孺为同平章事。之后,牛僧孺出任武昌军节度使。
文宗大和三年(829年),牛僧孺再次入相,李德裕被任命为郑滑节度使。同年,幽州大将杨志诚逐走节度使李载义,文宗召集宰相商议对策。牛僧孺认为此事无关大局,主张任命杨忘诚继任节度使,文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同年,吐落维州守将悉怛谋降唐,李德裕派兵入驻维州城,并奏陈用兵事宜。牛僧孺认为唐与吐蕃结盟,不宜违约开战。根据他的建议,李德裕撤退驻兵,将降将送还。然而,实际上,吐蕃在大和四年已经违约攻打唐朝,所以唐朝已经不受盟约的约束。牛僧孺对幽州和维州的决策反映了他一贯妥协反战的思想。
文宗后来对维州的处理感到后悔,牛僧孺也知道文宗对他不满,于是主动告退,出任淮南节度使,之后又升迁为东都留守、山南东道节度使。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掌权,牛僧孺被罢免为太子少师。会昌四年(844年),他又因为与叛藩的交结泽潞的罪名被贬为循州长史。宣宗即位后,李党被贬滴,大中元年(847年),牛僧孺恢复了官职,再次担任太子少师。同年,他去世。
牛僧孺是一位有才华的政治家和学者,他在唐朝的政治斗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思想主张以妥协反战为主,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是一种独特的观点。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贡献。
牛僧孺简介: 牛僧孺(779年-848年),字思黯,唐朝宰相,出生于安定鹑觚人。他是进士出身,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以贤良方正对策,与李宗闵等人一起批评时政,但因为宰相李吉甫的排斥而长期未被任用。直到穆宗时期,他才累升至户部侍郎、同平章事的职位。敬宗时,他被任命为武昌军节度使。
大和四年(公元830年),牛僧孺担任兵部尚书、同平章事,成为牛李党争中牛派的领袖人物。然而,在武宗时期,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成为宰相,牛僧孺被贬任为循州长史。宣宗时期,他被召回,但不久后因病去世。
总结来说,牛僧孺是唐朝宰相,出生于779年,去世于848年。他在牛李党争中是牛党的领袖人物,曾被贬任但后来被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