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诗人虞集的照片
虞集

虞集(1272~1348)是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他少年时没有接受家庭教育,曾跟随吴澄游历。成宗大德初年,他被荐为大都路儒学教授,后来成为李国子的助教和博士。仁宗时期,他被调任集贤修撰,并担任翰林待制。文宗即位后,他先后担任奎章阁侍书学士,并负责修订《经世大典》。他还著有《道园学古录》和《道园遗稿》等著作。

虞集以文名远播,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为“元儒四家”。在诗歌方面,他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被人们称为“元诗四家”。

关于虞集的出生和死亡年份,他出生于1272年,逝世于1348年。

生平

虞集,南宋丞相虞允文的五世孙,出生于湖南衡阳。由于宋朝末年的战乱,他随父亲迁居江西崇仁。虞集自幼聪颖,3岁就开始学习读书,4岁时已经能背诵《论语》、《孟子》、《左传》等经典著作,以及欧阳修、苏轼等名家文章。9岁时,他已经对儒家经典有了深入的理解。14岁时,他拜师于著名理学家吴澄,进一步加深了对儒学世界观的认识。

元朝统一全国后,虞集先在江西南行台中丞董士选府中教书。1297年,他前往大都(今北京市),成为大都路儒学教授。不久后,他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声誉日益显著,吸引了众多求学者。1312年,仁宗即位,虞集被任命为太常博士和集贤院修撰。他上疏论学校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得到了仁宗的赏识。

1319年,虞集被任命为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和集贤修撰。1324年,他成为国子司业,后来又担任秘书少监。1327年,他随泰定帝前往上都,并用蒙语和汉语讲解经书,深受上都大臣的赞赏。泰定帝时期,虞集升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他建议京东沿海土地应该开垦,并筑堤以防止潮水涌入。这样既可以增加税收,又可以让数万民众聚集在京师周围,增强保卫京师的力量。虽然这些建议没有被采纳,但后来海口设立万户之计,采用了他的说法。

在文宗登基之前,他已经对虞集有所了解,登基后,文宗任命他为奎章阁侍书学士。文宗下令编修《经世大典》,仿效“唐、宋会要”,命虞集与平章事赵世延一同担任总裁。后来赵世延离任,虞集独自负责。虞集倾注心血,历时两年批阅全书,于1331年完成,共计880卷,成为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资料。书成后,文宗任命他为翰林侍讲学士和通奉大夫。由于眼疾的原因,他请求外任。

虞集是一位卓越的学者和政治家,他在儒学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对于教育和国家治理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他的著作《经世大典》为后人研究元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虞集的贡献不仅在于学术领域,他的建议和政策也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虞集的一生充满了奉献和智慧,他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虞集生平详情»

文学成就

出了江南春雨的美丽景色。虞集的词作虽然数量不多,但在表达个人情感方面却有独特的韵味。他的词语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



总的来说,虞集是元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和词人。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在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他的诗歌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对宋亡和元统治者的政策表达了不满。他的词作则更多地表达了个人情感和闲愁,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虞集的文学成就不容忽视,他的作品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虞集文学成就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