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诗人刘因的照片
刘因

刘因(1249~1293)是元代著名的理学家和诗人。他的字是梦吉,号是静修。刘因出生在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从小就显示出了卓越的才华。他在3岁的时候就能识字,6岁能作诗,10岁能写文章,写作的水平令人惊叹。年仅20岁时,他的才华已经出众,但他的性格却不愿妥协。尽管家境贫寒,但他仍然教授学生,并且他的学生们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由于他喜爱诸葛亮的“静以修身”之言,他给自己的居所题写了“静修”的名字。

在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刘因应召入朝,担任承德郎和右赞善大夫的职位。然而不久之后,他以母亲生病为借口辞去官职回家。母亲去世后,他守丧在家。到了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次派使者召回刘因担任官职,但他以疾病为由辞去了这个职位。刘因去世后,被追赠为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并且被追封为“容城郡公”,谥号为“文靖”。

明朝时,县官和乡绅为刘因建立了祠堂,以纪念他的功绩。

文学创作

刘因是元代文人,他的著作丰富多样,其中包括《四书精要》和《易系辞说》等。他的诗文集《静修集》广泛流传,收录了800多首各体诗词。刘因的诗名冠元初诗坛,被后人称为元初文人中反映移民思想较多的代表之一。

刘因是居住在北方的汉族人,他的诗作中流露出对宋朝的追忆和怀恋之情。他的诗作《登武遂北城》、《塞翁行》、《武当野老歌》、《渡白沟》、《白沟》、《感事》等都表达了对宋朝的思念之情。尤其是《白沟》一诗更为人所称道。这首诗追溯了宋朝开国之初采取重南轻北方针的失误,对此提出了批评。刘因本怀有政治抱负,他在《秋夕感怀》诗中表达了自己想要做一番事业的愿望,但现实社会并没有给予他施展才能的机会。他对一些人为了名利不择手段、丧尽廉耻的行为特别反感。他写道:“多少白面郎,屈节慕身肥。奴颜与婢膝,附势同奔驰。吮痈与舐痔,百媚无不为。丈夫宁饿死,岂无需□斯。鸿鹄凌云志,燕雀安能知。二禽登寥廓,尺□笑藩篱。世态尽伥鬼,吾将谁与归。”这段诗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自己追求高尚志向的坚持。

刘因还写了一些描写民生疾苦的诗作,如《豳风图》、《送人官浙西》、《杂诗五首》、《有客》、《里社图》、《仲诚家藏张蔡公石女剪制香奁绝巧,持以求予诗》等。他在这些诗作中表达了对农民和逃亡者的同情和关注。他写道:“东家健妇把锄犁,西家处女负薪归。哀哀正念诛求苦,对此无言空泪垂。”他还描写了一些因苦于征战而逃亡者的生活,如《对菊》一诗写道:画本流民今复见,诗家逃屋为谁留。黄茅安得千间厦,白布空歌万里裘。这些诗作展现了刘因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怀和对他们遭遇的同情。

在《易州太守郭君墓志铭》中,刘因对元军所到之地庐舍为墟表示不满,同时对聚众保乡里、拥城为官者也有微词。然而,刘因在这方面并没有过多的表达。他说:“客来恐说闲兴废,茶罢呼棋信手拈。”这表明他非常小心谨慎,企图逃避纷扰,过上独立自主的生活。他还写了《和陶诗》,将陶渊明视为知己,显示出他对陶渊明的崇敬和追随。

刘因的诗作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高尚理想的追求。他以真挚沉痛的情感表达了对宋朝的怀念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社会风气的批评和对个人追求的坚持。刘因的诗文成就丰富多样,为后人所称道。 刘因文学创作详情»

人物生平

刘因的家世背景对他的思想和性格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祖辈世代居住在容城,是金朝的臣民,曾祖父和叔祖父曾三世仕金。他的父亲刘述经历了金朝末年的战乱,后来在元朝做官,但更多时间是过着隐居不仕的生活。这些家族的经历和时代的风云都在刘因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刘因出生时,正值元蒙初年,战乱初宁。尽管全国范围内还有战争,但刘因所在的河北一带却是一片安宁。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久乱初宁的年代。元朝初年,由于社会安定和政策得当,北方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民间垦辟种艺之业增加数倍。全国统一和交通畅达也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城市贸易、农村集市以及对外贸易都有了巨大发展。刘因的青少年时代正是这个和平时期,对他的思想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刘因从小受到儒学家世的熏陶。他的父亲刘述对天文、历数、阴阳、医方、性学、史学等都有研究。刘因出生后,父亲对他格外珍视,杜绝交游,专心传授他读书识字。刘因天资聪慧,颖悟过人,在父亲的启蒙教育下,三岁就能读书识字,每天读千百言,过目成诵。六岁开始学习作诗,七岁就能写文章,文笔不俗,落笔惊人。

刘因少有大志,十五岁时就曾作诗明志“鸿鸽凌云志,燕雀安能知。”青年时代的刘因抱着积极入世的态度,在诗篇中常坦率地表露自己的志向和远大抱负。二十岁时,他写了一篇以希贤、希圣、希天为主旨的文章《希圣解》,并以自己自命为一清才。

中统元年庚申(1260年),刘因随父亲迁往真定,师从北方名儒砚弥坚。在砚弥坚的教导下,刘因的学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同学中无人能及。砚弥坚不仅才华出众,而且慧眼识人才,他预言刘因会成为名儒。

刘因的家世背景和成长环境为他的思想和学术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家族经历和时代的变迁使他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他的早期教育和天赋使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刘因的少有大志和积极入世的态度使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儒学家。 刘因人物生平详情»

理学思想

由人道所塑造。只有顺应天道,遵循人道,才能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刘因的天道观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他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人类要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自然的恩赐和福祉。同时,人与社会也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社会秩序的维系需要人们遵循伦理规范,尊重他人权益,维护公共利益。只有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幸福。



天道思想在刘因的理论体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天道是宇宙间的法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要顺应天道,遵循天道的指引,才能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天道是人之行事的准则,也是人事成败的关键。只有遵循天道,才能获得成功和幸福。刘因主张人事顺天,即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违背天道。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应该符合天道的要求,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获得自然的支持和庇护。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刘因的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应该符合天道,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人类也要遵循社会的规范,与他人和谐相处。只有在天道和人道的指引下,人类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幸福。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总之,刘因的天道观强调了理的重要性,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是宇宙间的法则。他主张顺应天道,遵循人道,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思想对于人类的行为准则和社会秩序的维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在顺应天道、遵循人道的指引下,人类才能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刘因理学思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