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诗人王庭筠的照片
王庭筠

王庭筠(1151~1202)是金代的一位文学家和书画家。他的字是子端,号黄华山主、黄华老人、黄华老子,别号雪溪。他出生在金代的辽东地区(今营口熊岳),是米芾的甥子。

王庭筠的文学才华早有名气,他在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中进士,后来历任州县官员,最终担任翰林修撰的职位。他的文词风格深沉雅致,字画作品也非常精美。他的词作品被收录在《中州雅府》中,共有十六首,以幽峭绵渺见长。

关于王庭筠的具体出生和死亡日期,文献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成就

王庭筠是一位擅长诗文的才子,他的作品被誉为“文采风流,照映一时”,尤其以七言长诗的奇险造语而闻名。元代的文学家元好问在《中州集》中称赞他的诗文“有师法之作,高出同辈”,并在《黄华墓碑》中称他的晚年诗歌格律严谨,七言长篇尤其擅长运用险韵。周颐也评价他的词曲:“金源人的词曲风格独特清新,独树一帜。只有王庭筠的小令《黄华山真隐》涉及了幽峭之笔和绵邈之音。”王庭筠的诗虽然造语技巧高超,风格清丽,但偏向于模仿,较少具有艺术独创性。他的作品大多以闲适为主题,除了少数表达了一些宦途波折的苦闷情绪外,极少接触现实题材。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大定、明昌时期金代诗坛脱离现实的风气。他的存世诗近30首,存世词10多首,被元好问收入《中州集》和《中州乐府》。

在书画方面,王庭筠擅长山水画,他的字号是君谟。他的书法和米芾的枯木竹石学有些相似,注重笔墨情趣,不受成法的限制,力求达到古人的水平。他与党怀英、赵沨、赵秉文等人都以书法成名,他的画作与诗文紧密结合,发展了文人画派,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传世作品《幽竹枯槎图》是一卷绢本墨笔画,末尾有王庭筠的大行书题识:“黄华山真隐,一行涉世,便觉俗状可憎,时拈秃笔作幽竹枯槎,以自料理耳。”这幅画的笔墨变化丰富,柏树的描绘潇洒爽朗,水墨表现淋漓,给人一种霜韵铁骨的感觉;画竹的笔力挺劲,叶子像刀子剪裁,自由奔放。这幅画现藏于日本京都的藤井齐成会。明代的李日华在《六砚斋三笔》中说:“庭筠的书法雄健而快速,与南宋的老前辈们不相上下,元初的子山等人也不及他。”元代的袁櫵认为:“黄华老人继承了祖宝章的大气,因此他的书法超越了其他人。”后人对他的书法评价很高。

王庭筠著有《王翰林文集》40卷、《黄华集》、《藂辨》10卷等著作,但大部分在金朝末年的动乱中散佚。现存的墨迹有《幽竹枯槎图题辞》,碑刻有《博州重修庙学记》、《重修蜀先主庙碑》等。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东北文献史学家金毓黻编纂了王庭筠的《黄华集》,收录了他的文章、诗歌,并编写了他的年谱,传世至今。 王庭筠成就详情»

生平

王庭筠,出生于公元1151年,出身于书香世家。他是左相张浩的外孙、书画家米芾的外甥,以及汉朝太原贤士王烈的32世孙。他的父亲王遵古是一位清正官员,被誉为“辽东夫子”。王庭筠是他的第三个儿子。

从小,王庭筠就显示出聪颖的才华。据《元氏墓碑》记载,他六岁时就能背诵书籍,理解大义。七岁开始学习诗词,十一岁就能写作文和诗词。他的学习成绩优秀,每天的日记都有五千多字。涿郡的才子王修,平时很少赞赏别人,但是一见到王庭筠,就称他为国士。

在金世宗大定十六年(1176年),王庭筠中进士,成为官承事郎,后来调任恩州军事判官。在任期间,他处理了一起冤案,释放了被冤枉的千余名百姓。然而,在以严刑为尚的政治环境下,他的官职却没有晋升,反而降职为馆陶主簿,继续从事簿书和检查工作。任期结束后,他选择在彰德(即相州,今安阳)买田置业,到黄华山寺读书,并自称为“黄华山主”。

在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王庭筠被召入馆阁,担任应奉翰林文字的职务。他还被命令与秘书郎张汝方一起鉴定内府的书画作品,将所见的珍品和士大夫们的前贤墨迹汇编成《雪溪堂帖》(现已失传)。之后,他被调任为翰林修撰。

承安元年(1196年),因为赵秉文上书的事情,王庭筠被削去职务,降为郑州防御判官。但是在承安四年,他又被起用为应奉翰林文字。

泰和元年(1201年),王庭筠再次被任命为翰林修撰,并随章宗秋山射猎。他应制赋诗三十余首,受到了极高的赞誉,被认为将要得到重用。

然而,在泰和二年(1202年)十月十日,王庭筠去世,享年52岁。金章宗特地写诗悼念他。

王庭筠的儿子王曼庆(也有作王万庆),字禧伯,号澹游,擅长墨竹和树石,继承了父亲的艺术风格。 王庭筠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