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是汉族,出生于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他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们也称他为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然而,宋濂因为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到茂州。在途中,他因病死于夔州。
宋濂的代表作品包括《送东阳马生序》和《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这些作品展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对国家大事的关注。《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序文,以叙述马生的才华和品德为主题,表达了对马生的赞美和祝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是一篇檄文,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元朝的侵略。
总的来说,宋濂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在明初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生平经历和作品都展示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他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濂,字英敏,生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十月十三日(11月4日)。他出生在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由于他的母亲怀孕仅满七个月就生下了他,所以他在幼年时经常生病。然而,他聪明才智,记忆力强,被誉为“神童”。他曾受教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精通《五经》。他一生都非常刻苦学习,“从小到老,从未有一天离开书卷,对学问无所不通”。
至正九年(1349年),因危素等人的推荐,顺帝召宋濂为翰林编修。然而,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去了这个职位。至正十年(1350年),他进入仙华山成为一名道士,实际上是为了著书。
至正十六年(1356年)十月四日,他进入小龙门山著书。
至正十八年(1358年)三月,朱元璋的军队攻取了睦州,宋濂派家人去了诸暨勾无山,但他自己留下来没有同行。十一月,郡守王显宗邀请他担任“五经”师,但宋濂推辞了。
至正十九年(1359年)正月,朱元璋命令升任知府的王显宗在郡中设立学堂,并召宋濂担任婺州郡学的《五经》师。
至正二十年(1360年),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宋濂与刘基、章溢、叶琛被朱元璋召至应天府。七月,宋濂被任命为江南等处儒学提举。十月,他被命令教授朱元璋的儿子朱标《五经》,后来还参与修撰起居注。
至正二三十年(1363年)五月,朱元璋建立了礼贤馆,宋濂等人都在馆中。
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朱元璋下诏修撰《元史》,任命宋濂和王祎为总裁官。
洪武二年(1369年),宋濂应诏修撰《元史》,从二月开始修撰,他和王祎担任总裁。六月,他除了担任翰林院学士、中大夫、知制诰,还兼修国史。同年八月,《元史》完成,宋濂被任命为翰林院学士。
洪武三年(1370年),因为欧阳佑等儒士采集到了元朝的事迹,朱元璋于二月初六重新修撰《元史》,仍然命令宋濂和王祎担任总裁。到七月一日,全书完成。七月,因为失朝,宋濂被降职为翰林编修。
宋濂是明朝初期的一位名儒,他对学问的执着和贡献使他成为了当时的学术界的重要人物。他的学识广博,对于《五经》的研究精深,为修撰《元史》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一生都致力于学术研究,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宋濂人物生平详情»
宋濂的态度更加严厉。他认为这些文章都是“作文害道”,是对道义的背离和破坏。他在《白云稿序》中写道:“文外无道,道外无文”,强调了文学与道德的紧密联系。他认为只有符合道义的文章才能被称为真正的文学作品。
宋濂对于文学的要求非常高,他认为文学应该是道德的表达和传播工具。他在《文原》一文中写道:“文非专指辞翰之文,而是道的‘象’即显现,文与道相始终,道在哪里,文亦在哪里。”他认为文学应该是道义的显现,只有在道义的指引下,文学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在宋濂看来,古代的一些作家并没有达到他对于文学的要求。他在《徐教授文集序》中批评孟子、贾谊、司马迁等人的文章,认为他们只是“皮肤”和“骨骼”,没有真正领悟到道义的精髓。只有到了宋代几位大儒,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文学家。
这种对于古代作家的批评态度,使得宋濂的文学观显得非常偏狭。他将文学与道义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有符合道义的文章才能被称为真正的文学作品。这种观点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争议,但也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宋濂的文学观强调了文学与道义的紧密联系,认为只有符合道义的文章才能被称为真正的文学作品。他对古代作家的批评态度非常严厉,认为他们没有真正领悟到道义的精髓。这种观点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争议,但也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宋濂介绍详情»
宋濂是明代一位重要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明道致用、宗经师古为特点,注重辞达和通变,追求因事感触而写作。因此,他的散文内容丰富,具有一定的艺术功力。
在明代,私家藏书成为一种风气,而宋濂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散文作品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其特色。在明朝建立国家之初,朝廷的礼乐制度多由宋濂制定,他的文才也得到了刘基的赞许,被四方学者称为“太史公”。他的代表作品有《宋学士文集》。其中的纪传类作品如《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等,都能够抓住细节,突出人物性格,虽然描写简洁,但却能深深地感染读者。而他的写景作品如《桃花涧修契诗序》、《环翠亭记》则简洁清秀,有点类似于欧阳修的风格。
除了散文作品,宋濂还有许多其他著作,如《孝经新说》、《周礼集说》、《龙门子》(又名《诸子辩》)、《潜溪集》、《萝山集》、《浦阳人物记》、《翰苑集》、《芝园集》等。这些作品后来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的作品中,最为人熟知的是《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被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文言文单元中。这篇序文以其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无数读者,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总的来说,宋濂是明代一位杰出的散文家,他的作品以明道致用、宗经师古为特点,注重辞达和通变。他的散文内容丰富,具有一定的艺术功力。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至今仍然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宋濂文学成就详情»
宋濂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故居遗址位于浙江金华市金东区。这个遗址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约400多平方米。故居遗址位于上柳家与禅定寺之间,潜溪南岸。据说这座古老的寺庙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禅定寺曾是金义浦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活动场所,也是金东区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最佳场所。
另外,宋濂的后裔在浙江兰溪梅江镇聚居,建有一座家庙。横溪宋宅村的宋濂祠堂距离兰溪市区37公里。尽管兰溪市政府于2005年将宋濂祠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如今这座祠堂已经被荒草覆盖,无人照看和修缮。根据文物保护的原则,兰溪市文广局要求宋宅村成立修缮组织,尽快实施修缮保护。在宋宅村干部的大力支持下,已筹集资金7万余元,计划在近期开始修缮工程。地方政府也将根据修缮工程量,提供首期2万元的资金补助。
这两处与宋濂相关的文物遗址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宋濂是明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故居遗址和祠堂都是了解他生平和思想的重要窗口。然而,由于长时间的无人管理和修缮,这些遗址面临着严重的破损和衰败。
文物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不仅能够保护历史遗迹,还能够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这些遗址的保护力度,提供更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确保它们得到妥善的修缮和管理。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关注和支持文物保护工作,共同努力保护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宋濂故居遗址和祠堂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人们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场所。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文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珍视我们的历史,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宋濂纪念建筑详情»
宋濂是明初的一位重要文化人物,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称赞他是“一代名儒”和“当今文章第一”,朱元璋也赞颂他是“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从小就显示出聪明才智,他曾在闻人梦吉那里学习,通读了《五经》,后又去吴莱学习。后来,他拜访了柳贯和黄溍,两人都对他十分佩服,自称不如他。元至正中,他被荐为翰林编修,但因为亲老辞职不行,于是他进入龙门山著书。
过了十多年,太祖取得了婺州,召见了宋濂。当时他已经改宁越府,命令知府王显宗开设郡学,并让濂和叶仪担任《五经》的教师。明年三月,李善长荐举了濂、刘基、章溢和叶琛,他们一起被征召到应天,担任江南儒学的提举,命令他们教授太子经书,后来又改为起居注。濂比刘基大一岁,他们都在东南地区崭露头角,享有盛名。刘基有着雄迈的气质,而濂则自称是儒者。刘基在军中担任谋士,濂则是首选文学才能,经常侍奉左右,提供咨询。有一次,他们被召来讲解《春秋左氏传》,濂进言道:“《春秋》是孔子褒奖和贬低的书,如果能遵循其中的教诲,奖罚适中,天下就能够安定。”太祖在端门听到了黄石公的《三略》,濂说:“《尚书》的两篇《典》和三篇《谟》,是帝王的大经典和大法典,希望您能留心讲解明白。”他还在讨论赏赉的时候说:“得到天下要以人心为本。如果人心不稳定,即使有金帛充足,也无法使用。”太祖对他的观点非常赞赏。乙巳三月,濂请求回省。太祖和太子都对他加以表扬和奖赏。濂写了一封信感谢,并给太子写了一封信,勉励他要孝顺友爱、恭敬尊重,努力修身养性。太祖看了信非常高兴,召见太子,与他谈论信中的意思,并让太子回信回复。不久,濂的父亲去世,他服丧期满后被召回。
洪武二年,明成祖下诏修订元史,任命濂为总裁官。同年八月,修史工作完成,濂被任命为翰林院学士。明年二月,儒士欧阳佑等人采集了元朝以后的历史事迹回朝,命令濂等人继续修订,六个月后再次完成,赐予金帛奖励。同年,濂因为失朝参加,被降为编修。四年后,他被调任国子司业,因为没有按时上报孔子祭祀的事情,被贬为安远知县,不久又被召回担任礼部主事。明年,他被晋升为赞善大夫。当时,皇帝非常重视文治,征召了四方儒士张唯等数十人,挑选出年轻而有才华的人,都被提升为编修,命令他们进入禁中的文华堂学习,濂被任命为他们的导师。濂教导太子十多年,每一句话都以礼法进行劝诫,使他回归正道,甚至涉及政治教育和前代兴亡的事情,他都会恭敬地说:“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皇太子每次都会收敛容颜,欣然接受,称他为师父。
濂为人真诚谨慎,担任官职多年,从未诽谤他人过。他的住所,摆设
宋濂评价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