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
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塘、滟滪之虞。
跨马行,则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
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
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
其难至如此。
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
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
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
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
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
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
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
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
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的。或许,我也可以在有限的生活空间中,通过阅读、思考和写作,寻找到一种心灵的自由和满足。
本文是对宋濂的一篇赠序进行评析。赠序通常是对所赠人物进行劝勉,而本文中也有这方面的内容。但与此同时,文章更多地称道游览名山大川对写作上的裨益,并热情地希望陈庭学要重视提高个人的修养。整篇文章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后辈的殷切希望,真情厚谊溢于言表。
文章开头紧密结合了陈庭学的生活实际,由于他是从川蜀来到南京的,宋濂肯定了他在川蜀的经历对他的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第三段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一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法像陈庭学那样游览川蜀,这一段还是紧扣前文的。然而,在第四段中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见解,即“坐守陋室”也可以修身养性。这实际上是对陈庭学提出了劝诫:不要把游览名山大川当作提高自己的唯一途径。
本文中关于川蜀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介绍也是值得注意的。作者在介绍地理环境时着重描摹了川蜀的险峻,这是为了诠释“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在介绍人文环境时,作者列举了与川蜀有关的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这是为了诠释“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整篇文章前后呼应,结构紧凑,堪称无懈可击。
总的来说,本文是一篇赠序,通过对陈庭学的赞美和劝诫,表达了作者对后辈的殷切希望。文章结构紧凑,内容丰富,通过对川蜀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文章的意境。整篇文章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送天台陈庭学序》评析详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是汉族,出生于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他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们也称他为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然而,宋濂因为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到茂州。在途中,他因病死于夔州。
宋濂的代表作品包括《送东阳马生序》和《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这些作品展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对国家大事的关注。《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序文,以叙述马生的才华和品德为主题,表达了对马生的赞美和祝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是一篇檄文,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元朝的侵略。
总的来说,宋濂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在明初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生平经历和作品都展示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他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