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人张煌言的照片
张煌言

张煌言(1620—1664年),字玄著,号苍水,出生于鄞县(今浙江宁波),是汉族。他是南明时期的儒将和诗人,也是著名的抗清英雄。在崇祯时期,他考中举人,并且担任过南明兵部尚书的官职。然而,后来他被清军俘虏,并遭到杀害。在就义之前,他写下了一首名为《绝命诗》的诗作。他被追谥为忠烈,并被收录在《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中。

张煌言的诗文大多是在他的战斗生涯中创作的。这些作品质朴悲壮,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爱国热情。他的诗集《张苍水集》流传至今。他与岳飞、于谦一起被称为“西湖三杰”。清国史馆为他撰写了传记,《明史》中也有关于他的记载。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他被追谥为忠烈,并入祀忠义祠。

生平

张煌言,明朝末年的一位杰出将领,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战乱和动荡。早年时期,张煌言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父亲张圭章是一位官员,曾任山西盐运司判官。母亲赵氏在张煌言十二岁时去世,从此他一直跟随在父亲身边成长。张煌言从小就怀揣着远大的志向,他慷慨大方,喜欢讨论兵法之道。

1636年,年仅十六岁的张煌言参加了县试,并在骑射考试中射中了三箭靶心,令在场的人们都惊叹不已。1642年,张煌言考中了举人。当时,农民起义的烽火已经蔓延全国,明朝的统治岌岌可危。朝廷开始重视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所以张煌言虽然考取了文科,但仍需要加试一些战事急需的武备科目。在考试中,朝廷要求考生兼试射箭,而张煌言竟然三箭皆中,令在场的人们十分惊叹。加之他平日里对时局非常关注,喜欢讨论兵事,所以周围的人们对他更加敬重。

1645年,清军大举南下,连破扬州、南京、嘉定、杭州等城市。宁波城中的文武官员有的仓惶出逃,有的策划献城投降。而当时年仅二十五岁的张煌言选择了挺身而出,投笔从戎。他参加了刑部员外郎钱肃乐等人在府城隍庙的集会,倡议勤王,集师举义,并奉表到天台请鲁王朱以海北上监国。他还被授予翰林修撰的职务。后来,清军攻破了钱塘,鲁王逃至浙闽沿海,张煌言随行到达舟山。

1646年五月,大清征南大将军贝勒博洛乘虚突破钱塘江,绍兴、杭州、义乌、金华等城相继失守,南明宗室乐安郡王、楚亲王、晋平郡王在金华殉国。鲁王则在石浦守将张名振的护卫下自台州出海到达舟山,张煌言随即返回鄞县与家人告别,追随鲁王一行到达舟山。然而,舟山总兵黄斌卿拒绝接纳鲁王,鲁王只得逃往福建长垣。不久之后,鲁王前往厦门,张名振留在舟山等待时机。张煌言与张名振在局势稍微稳定后,重返浙东和舟山地区,组织招募义军。

张煌言的一生充满了战乱和动荡,他始终坚守着忠诚和勇敢的信念,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舍弃家人和亲人,投身到保卫明朝的斗争中。他的英勇事迹和高尚品质,使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张煌言生平详情»

历史评价

南明历史上,堵胤锡和张煌言被认为是最杰出的政治家。然而,他们都遭遇了各种困难和挫折,无法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雄心壮志。

堵胤锡在永历朝廷中一直受到何腾蛟、瞿式耜等人的排挤,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尽管他有着卓越的政治眼光和魄力,但最终他选择了以死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张煌言则身处浙江、福建海隅,无法得到实力派郑成功的支持,无法实现自己报国的愿望。南明时期常说“何代无才”,治世不能“借才于异代”,这对于南明来说也是如此。

然而,在史书上,人们习惯将史可法、何腾蛟、瞿式耜列为南明最杰出的政治家。但实际上,他们只是二、三流的人物,无法与堵胤锡、张煌言相提并论。他们在政治眼光和魄力方面远远不及这两位政治家。

张苍水被评价为南明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部长。他与岳飞不同,祭礼不能按照皇家规格进行,也不能戴黄巾,这一切都由他的官阶品级决定。这说明他在南明时期的地位和影响力。

这些政治家在国家、民族、人民面临危难时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承担责任。他们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他们唯一考虑的是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坚持正义,反对邪恶,甘愿洒热血,不惜牺牲个人一切。他们明知山有虎,却偏向虎山行,敢于与凶敌斗争到底,不畏困难,不怯危险,视死如归,舍生取义。

尽管堵胤锡和张煌言在南明历史上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支持,但他们的贡献和牺牲不容忽视。他们是南明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张煌言历史评价详情»

主要成就

拥立南明是指在明朝灭亡后,南明政权的建立和支持。在1645年之后,张煌言成为了南明抗清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先是跟随钱肃乐率领义军,在宁绍一带与清军进行战斗。之后,他与郑成功的军队在天台会师。张煌言随后到达绍兴,开始主持浙东地区的反清事务。他以赐进士的身份,先后担任翰林院编修、兵科给事中等职务。

与此同时,福建的郑氏地方势力也在福州建立了另一个小朝廷,号称“隆武”。这样,东南沿海就出现了两个并立的小朝廷,导致抗清力量无法统一合作,反而形成了互相牵制和抵消的局面。

在1647年四月,张煌言奉鲁王命监督张名振的军队,率战舰浮海至崇明,一度登陆,但不幸遭遇飓风袭击失败,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俘后逃脱。这是他首次指挥义军作战。1648年,张煌言参加了恢复宁波的义军行动,但失败了。随后,他率军在上虞县平冈结寨固守,并与其他义军联合对清军发动进攻,焚烧上虞、破坏新昌,逐渐成为浙东人民抗清的旗帜之一。

1651年,义军拥立鲁王在舟山重建行宫,张煌言被封为兵部左侍郎。他与张名振一起率领大军从海上进攻崇明,初战取胜。但由于舟山的防守空虚,被清军攻破,二张只能保护鲁王撤退至福建。鲁王向云南的永历帝称臣,并承认永历帝为正统,将鲁王安置于金门岛。张煌言与郑成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653年,张煌言随张名振再次攻入崇明。第二年,他们率领大军沿长江西上,军容严整,震动了大江两岸,一度扬威镇江金山。然而,由于湖湘地区的永历帝军队发生变故,二张无法继续前进,只能拼死突破敌人的长江防线,退回崇明。四月,他们听说清军在南京的驻守空虚,于是又率军西上,得到了郑成功的支援。然而,这次西征因为军事上的失利,被迫退回已经光复的舟山岛。张煌言随后驻扎在闽北的秦川岛。

张煌言在拥立南明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战斗和挫折。他与郑成功一起努力抵抗清军的入侵,成为了浙东地区人民抗清的旗帜之一。他的坚持和努力为南明政权的存在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与郑成功的友谊也成为了抗清斗争中的一段佳话。 张煌言主要成就详情»

家族成员

张煌言:一个家族的悲剧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家族经历了悲剧的命运。而张煌言的家族也是其中之一。他的父亲是张圭章,母亲是赵氏。他的妻子是董氏,不幸地死于狱中。而他的儿子张万祺,也在镇江遇害。这一系列的不幸事件,让张煌言的家族陷入了深深的悲伤之中。

张圭章是张煌言的父亲,他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人。他一直努力工作,为家庭提供稳定的收入。然而,命运却对他不公。他的妻子赵氏在他们儿子张万祺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这对张圭章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不得不独自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

然而,不幸并没有止步于此。张煌言的妻子董氏也遭遇了悲惨的命运。她被错误地指控犯有罪行,被关押在监狱中。董氏是一个善良而无辜的人,她的死让张煌言陷入了无尽的悲痛之中。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对于司法系统的不公感到愤怒和无助。

然而,最令人痛心的是,张煌言的儿子张万祺也遭遇了不幸。他在镇江遇害,生命被夺去。这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被无情地夺走,让整个家族陷入了无尽的悲伤之中。张煌言失去了他最亲爱的人,他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创伤。

这一系列的不幸事件,让张煌言的家族陷入了深深的悲伤之中。他们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幸福的生活。然而,尽管面临如此巨大的打击,张煌言并没有放弃。他努力寻求正义,为家人讨回公道。他成为了一个坚强的人,用自己的力量去面对生活的困难。

张煌言的故事是一个家族的悲剧,但也是一个坚强和勇敢的人的故事。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都不能放弃。我们应该坚持追求正义和公平,为自己和家人争取幸福的生活。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我们需要像张煌言一样坚强和勇敢。我们应该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奋斗,就能够克服困难,迎接更好的未来。让我们向张煌言学习,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为自己和家人争取幸福的生活。 张煌言家族成员详情»

纪念场所

张煌言墓位于西湖南岸的南屏山北麓荔枝峰下,与章太炎墓毗邻。墓碑上刻有“故明勤苍水张公墓”的字样。墓的两侧分别是与张煌言同时被捕殉难的扬冠玉和罗子木的墓。墓的左前方还有张苍水祠,是一座仿明建筑,内有张苍水先生的像和八幅壁画,描绘了他从少年到就义的悲壮一生。

张煌言于1664年在南田悬岙岛被捕,同年九月初七在杭州弼教坊遇害,遗体被收藏于现在的墓地。墓地经历了多次修缮,于1966年底被毁,1983年按照1920年的样子进行了修复。墓地呈南北朝向,三座墓形成了品字形布局,张煌言的墓位于中间,西侧是参军罗子木的墓,东侧是侍童杨冠玉和舟子的墓。三座墓都是圆形拱顶,墓壁用清水砖砌成,上面种植着草。张煌言的墓直径为5.20米,高2.45米,乾隆四十一年被赐谥为“忠烈”。墓前立着一块碑,上面写着“皇清赐谥忠烈明兵部尚书苍水张公之墓”。罗子木的墓直径为3.07米,高0.92米,墓前立着一块碑,上面写着“故明参军溧阳罗子木墓”。杨冠玉和舟子的墓直径为3米,高0.97米,墓前立着一块碑,上面写着“故明张公侍者杨冠玉及舟子墓”。墓地前有一条神道,长5.14米,中部有一座八十年代修建的青石牌坊,两侧有七组明代的石象生。墓地的东侧还有一个于1992年新建的“张苍水先生祠”。

张煌言的故居位于宁波,在县学街建有“钱(肃乐)张(煌言)二公祠”(今已废)。1936年改建贡院桥一带马路时,将与中山东路并行的一条街命名为“苍水街”,以纪念张煌言。在苍水街的西段,有一幢古朴的旧房,是张煌言当年的故居(书房),现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该地辟建了中山广场,但张煌言的故居仍然得到了妥善的保存,成为供后人瞻仰的三个景点之一。

张苍水纪念馆位于苍水街194号,位于中山广场内。馆内展示了根据张苍水的历史事迹创作的连环画、张苍水的文集以及一些研究张苍水的资料。这个纪念馆是为了纪念张苍水而建立的,让人们了解他的事迹和贡献。 张煌言纪念场所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