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饷菊有感》原文赏析

  • rén
    xiǎng
    yǒu
    gǎn
  • [
    míng
    dài
    ]
    zhāng
    huáng
    yán
  • zhàn
    qiū
    fēng
    xiào
    huá
    rén
    piān
    xiàn
    huáng
    huā
  • kàn
    tiě
    jīng
    shuāng
    lǎo
    qiǎn
    jīn
    xīn
    dài
    xié

原文: 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
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带雨斜。


相关标签:菊花抒怀

译文及注释

译文:我在秋风中战斗得疲惫,笑看周围美丽的景色。乡村的人们偏偏送给我一束黄色的菊花。
我看着那菊花的枝茎,虽然经历了风雨的洗礼,但仍然坚硬如铁骨,它保护着花朵不受风雨的袭击而倾斜。

注释:野人:居住在乡村的百姓。
饷(xiǎng):赠送。
物华:美好的事物。
偏:偏偏。
黄花:菊花。
铁骨:这里指菊花的枝茎。
莫遣:不要让。
金心:这里指菊花的花朵。 《野人饷菊有感》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著名抗清英雄诗人张煌言的故事。张煌言居住在乡村,他以其英勇的抗清事迹而受到劳动人民的敬仰。为了表达对他的敬仰之情,乡村的劳动人民赠送了一束菊花给他。这束菊花成为了诗人创作的灵感来源,他以菊花为题,写下了一首表达自己抗清志向的诗歌。

这首诗通过菊花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对抗清事业的坚定决心和追求自由的渴望。菊花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坚强、高洁、不屈不挠的象征意义。诗人通过描绘菊花的美丽和坚韧,表达了自己对抗清的决心和信念。

这篇创作背景展示了诗人与劳动人民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动。劳动人民对诗人的敬仰和赠送菊花的举动,体现了他们对抗清英雄的崇拜和支持。诗人则通过创作表达了自己的抗清志向,将劳动人民的敬仰转化为自己创作的动力和灵感。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诗人张煌言的抗清事迹和受人民敬仰的形象,还突出了菊花作为象征意义的重要性。通过菊花的象征意义,诗人成功地表达了自己的抗清志向和对自由的追求。这篇创作背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深入了解诗人和他的作品的背景,使读者更能够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内涵和意义。 《野人饷菊有感》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在乡居野处的百姓相赠菊花的背景下,借菊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诗的前两句“战罢秋风笑物华,乡人偏自献菊花”描绘了乡居百姓对隐居英雄的敬佩和对清英雄的崇高礼赞。通过使用“战”字和“笑”字,诗人创造了一个乐观坚贞的民族英雄形象。

后两句“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带雨斜”则描绘了野菊挺秀的枝茎和灿然如火的黄花。尽管菊花已经经历了风霜的洗礼,但它们依然保持着坚强的姿态,展现出不畏风雨的品格。这些诗句不仅仅是在咏叹菊花,更是在表达诗人自身的豪情气概。

诗的前两句是叙述,充满了诗情;后两句则借景抒情,将菊花拟人化,赋予了菊花人的性格。通过将菊花与人、景与情融为一体,诗人创造了一种艺术形式,将自己的情感固定在菊花之中。

虽然这首诗不是纯粹的咏物诗,因为诗人的感情和精神时时介入其中,但通过借菊花象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诗人成功地将菊花作为自己情感的一个对等物。这首诗既描绘了菊花的美丽和坚强,又表达了诗人自身的情感和思想。 《野人饷菊有感》赏析详情»

明代诗人张煌言的照片
张煌言

张煌言(1620—1664年),字玄著,号苍水,出生于鄞县(今浙江宁波),是汉族。他是南明时期的儒将和诗人,也是著名的抗清英雄。在崇祯时期,他考中举人,并且担任过南明兵部尚书的官职。然而,后来他被清军俘虏,并遭到杀害。在就义之前,他写下了一首名为《绝命诗》的诗作。他被追谥为忠烈,并被收录在《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中。

张煌言的诗文大多是在他的战斗生涯中创作的。这些作品质朴悲壮,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爱国热情。他的诗集《张苍水集》流传至今。他与岳飞、于谦一起被称为“西湖三杰”。清国史馆为他撰写了传记,《明史》中也有关于他的记载。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他被追谥为忠烈,并入祀忠义祠。

猜您喜欢

庭前菊

唐代 韦庄

为忆长安烂熳开,我今移尔满庭栽。
红兰莫笑青青色,曾向龙山泛酒来。

过菊江亭

明代 于谦

杖履逍遥五柳旁,一辞独擅晋文章。
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

咏菊

唐代 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