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朱孝臧的照片
朱孝臧

朱孝臧(1857~1931)是晚清四大词家之一。他原名祖谋,字古微、藿生,号沤尹、彊村,出生于浙江归安(今吴兴县)。光绪八年中举,次年考中进士,后历任编修、侍讲学士、礼部侍郎等官职。光绪三十年被任命为广东学政,但因与总督产生矛盾而辞去官职。民国二十年在上海去世。

朱孝臧最初以诗才闻名,但后来与王鹏运交往后,放弃了诗歌创作,专攻词曲。他的词作“融诸家之长,声情益臻朴茂,清刚隽上,并世词家推领袖焉。诗能入品。”他的词集《彊村语业》共有两卷,其中一卷是他的门人龙榆生在他去世后补刻的,收入了《彊村遗书》中。

主要著作

朱孝臧是一位精通校勘的学者,他遵循王鹏运的方法,并进行了扩展,刻印了《彊村丛书》。这本书收集了163位唐宋金元时期的词人专集,他不仅查找了南北藏书家的珍本,还进行了校勘工作。因此,《彊村丛书》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完善的词集之一。此外,朱孝臧还编辑了《湖州词徵》30卷和《国朝湖州词录》6卷。他的门人龙榆生在1933年将其他已刻和未刻的丛稿编纂成《彊村遗书》出版。其中包括《云谣集杂曲子》1卷、《词莂》1卷、《沧海遗音集》13卷等多种作品。朱孝臧在选编《宋词三百首》时突出了格律派的作品,吴文英的作品名列第一,共有24首;周邦彦次之,共有23首;姜夔排在第三位,共有17首。而欧阳修只有9首作品入选,柳永有13首,秦观只有7首,苏轼只有10首,辛弃疾只有12首。从这些选编可以看出,朱孝臧延续了常州词派的传统。 朱孝臧主要著作详情»

生平

朱孝臧,是归安(今湖州)埭溪渚上彊村人。他的父亲朱光第(字杏簪)初为幕僚,游历于江淮之间。光绪中期,他曾担任河南邓州知州,但后来因被弹劾而失去职位,并在河南去世。朱孝臧从小就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随父亲在河南生活。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光绪九年(1883年)中进士,成为庶吉士,毕业后被授予编修职务,历任会典馆总纂总校、侍讲学士、礼部侍郎,同时兼任吏部侍郎。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被派往广东担任学政,但因与总督意见不合,最终辞去官职,搬到苏州居住,并在江苏法政学堂任教。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包围外国使馆,董福祥部队击毙了日本外交官。朱孝臧上书反对仇视教派的行为,但这激怒了西太后等人,他几次受到责罚。次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他因为表现出“忠心谋国”的精神而被提升为内阁学士,并晋升为礼部侍郎。同年秋天,他被调到广东担任学政。然而,由于与总督意见不合,他引病退职,回到苏州。不久之后,他被聘为江西法政学堂的监督。宣统元年(1909年),他被任命为弼德院的顾问大臣,但因病未能赴任。辛亥革命后,他隐居在上海。袁世凯曾希望聘请他为高级顾问,但他婉拒了,并在天津以君礼参拜废帝溥仪,最终在上海去世。

朱孝臧有三个亲兄弟:二弟朱孝威,被分省补用道;三弟朱祖谦,担任江苏候补巡检;四弟朱祖誉,任职于国史馆。朱孝臧的原配夫人是严氏,被封为一品夫人,而陆氏则是他的侧室。严氏生了一个儿子方诒,他成为了二品荫生,并担任山东通判。方诒才华出众,继承了父亲的才能,但在壮年时不幸去世。朱孝臧后来娶了夏氏,她是孙桐的第二个女儿。他们的孙子朱贞同,是一个聪明而早逝的孩子。因此,朱孝臧选择了仲弟子方饬作为他的继承人。

朱孝臧一生充满了辛酸和挫折,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家族也是一个充满才华和智慧的家族,他们的成就和贡献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 朱孝臧生平详情»

文学创作

朱孝臧是一位早年就擅长诗歌创作的才子,他的风格与著名诗人孟郊、黄庭坚相近。陈衍称他为“诗中之梦窗”,形容他的诗歌能够让人忘却一切烦恼。光绪二十二年,王鹏运在京师成立了词社,并邀请朱孝臧加入。从那时起,朱孝臧专注于词的创作,并受到了王鹏运的影响和指导。他将自己一生所学和抱负融入到了词中,创作了许多与时事相关的作品。例如《鹧鸪天·九日丰宜门外过裴村别业》、《声声慢·辛丑十一月十九日,味耼赋落叶词见示感和》、《烛影摇红·晚春过黄公度人境庐话旧》、《摸鱼子·梅州送春》、《夜飞鹊·香港秋眺》等作品表达了他对维新派的同情,对光绪帝珍妃遭遇的感慨,以及对国家沦丧的悲伤和忧愁。

尽管晚年的词境更加高简浑成,内容除了偶尔涉及军阀混战的情节外,更多地是表达了他作为遗老孤独和孤寂的情感,或者是对海上歌场的留恋之作。他的词歌承袭了吴文英的风格,借鉴了周邦彦的技巧,同时也融入了宋代各大家的元素,打破了浙派和常州派的偏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还精通格律,注重音韵,被称为“律博士”。因此,他被当时的人们尊为“宗匠”,甚至被视为唐宋到近代数百年来众多词人中的佼佼者。王国维称他的词是“学人之词”的极致之作。他出版了词集《彊村语业》3卷和诗集《彊村弃稿》1卷。 朱孝臧文学创作详情»

年表

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众疾苦的关注。他的词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彊村的词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而备受赞赏。他的词作常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的美丽和变幻来表达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的词作中常常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呼唤。他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民众幸福的期盼。

彊村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对国家兴衰的忧虑。他在词作中表达了对国家的痛心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他以深情的笔触和悲壮的意境,描绘了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疾苦,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复兴的渴望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展现了他对国家的深情和对国家未来的期盼。

彊村的词作中也常常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对人民幸福的呼唤。他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语言,描绘了人民的苦难和疾苦,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民幸福的渴望和对人民命运的思考。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对人民命运的思考,展现了他对人民的深情和对人民幸福的期盼。

彊村的词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他的词作不仅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人民幸福的期盼。他的词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而备受赞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他的词作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社会意义,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和思考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朱孝臧年表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