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阆

潘阆(?~1009)是宋初著名的隐士和文人。他的字是梦空,也有人说他的字是逍遥,号称逍遥子。他出生在大名(今属河北),也有人说他是扬州(今属江苏)人。潘阆性格疏狂,曾两次因事被追捕,处于生命危险之中。真宗时期,他被释放并被任命为滁州参军。潘阆以他的诗才闻名,他的风格类似于孟郊和贾岛,同时他也擅长写词。现在只有他的《酒泉子》十首词作品流传下来。

生平

潘阆:一个传奇的人物

潘阆是一位疏狂放荡的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早年他在汴京的讲堂巷开了一家药铺。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当时的宰相卢多逊图谋立秦王赵廷美为帝,潘阆参与了这个阴谋。然而,卢多逊和秦王的计划失败了,潘阆因此受到牵连,被追捕。为了逃避追捕,潘阆假扮成僧人,逃到了今天山西省南部黄河北岸的中条山,然后一路辗转到杭州和会稽,靠卖药为生。

至道元年(995年),潘阆因为宦官王继恩的推荐,得到了宋太宗的召见,被授予进士及第的称号,并成为国子四门助教。然而,由于他过于狂妄,不久后就被追回了诏书。在太宗去世之前,潘阆与王继恩、参知政事李昌龄、枢密赵镕、知制诰胡旦等人密谋立太祖之孙惟吉为帝。然而,这个计划失败了,真宗登基后,将王继恩等人全部诛杀。潘阆逃到了舒州的潜山寺。在咸平初年,他被捕入狱,真宗亲自过问审讯,不久后获得宽释,被任命为滁州的参军。在前往滁州的途中,潘阆写下了《赴滁州散参军途中书事》这首诗:“微躯不杀谢天恩,容养疏慵世未闻。昔日已为闲助教,今朝又作散参军。高吟瘦马冲残雪,远看孤鸿入断云。到任也应无别事,愿将清俸买香焚。”

潘阆晚年四处游历于大江南北,尽情享受湖山的美景,最后在泗上(今江苏省淮阴市一带)去世。道士冯德之将他的遗骨迁葬于杭州。集贤院的钱易铭在他的墓碑上写道:“逍遥尝与道士冯德之居钱塘,约归骨于天柱山。大中祥符三年为泗州参军,卒于官舍。德之遂囊其骨归吴中,葬于洞霄宫之右。”现在杭州城中有一条名为“潘阆巷”的街道。

潘阆与寇准、钱易、王禹偁、林逋、许洞等人交往并唱和,他们共同创作了《逍遥词》。潘阆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令人惊叹不已。 潘阆生平详情»

评价

潘阆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他在苏州被誉为才子许洞的眼中并不被重视。然而,潘阆却在《赠潘阆》一诗中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敬佩。诗中写道:“潘逍遥,平生才气如天高。仰天大笑无所惧,天公嗔尔口呶呶。罚教临老投补衲,归中条。我愿中条山神镇长在,驱雷叱电依前赶出这老怪。”这首诗表达了对潘阆才华的赞美,同时也表明了他对僧人和隐士的尊重。

有人以潘阆游浙江咏潮而闻名,他用轻绡来描绘潮水的形态,被称为潘阆咏潮图。王禹偁在《寄潘阆处士》中描写他说:“烂醉狂歌出上都,秋风时节忆鲈鱼。江城卖药长将鹤,古寺看碑不下驴。一片野心云出岫,几茎吟发雪侵梳。算应冷笑文场客,岁岁求人荐《子虚》。”这段描述展现了潘阆豪放不羁的个性和他对自然的热爱。

魏野在《赠潘阆》一诗中说:“昔贤放志多狂怪,若比今来总不如。从此华山图籍上,又添潘阆倒骑驴。”这句诗表达了对潘阆的赞美,将他与古代豪放的贤人相提并论。

黄静之在《酒泉子》词跋中称潘阆为“谪仙人”,他认为潘阆放下世俗的束缚,随心所欲地吟咏。他的词翰飘洒,非凡的才子可望其项背。这段评价表明了潘阆在文学界的地位和他对自由创作的追求。

太宗朝的翰林学士宋白甚至写了一首诗给潘阆,称他为“宋朝归圣主,潘阆是诗人”,将他视为诗歌方面的国宝。潘阆也有一首《叙吟》的诗,表达了他对诗歌的执着和自负。他说:“高吟见太平,不耻老无成。发任茎茎白,诗须字字清。搜疑沧海竭,得恐鬼神惊。此外非头念,人间万事轻。”这表明了他对诗歌的追求和对自己才华的自信。

潘阆的诗风不同于贾岛等诗僧的清奇僻苦,更倾向于自然真率和闲逸疏放。他的诗作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他独特的个性和创作风格。

总的来说,潘阆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和思考。他的个性和创作风格使他在文学界独树一帜,被誉为诗歌方面的国宝。 潘阆评价详情»

轶事典故

,都是你们自己决定的。”邻居们听了都吓得魂不附体,纷纷表示愿意帮助潘阆。于是,潘阆便扮成了一个僧人,躲在邻居家中。他穿着僧袍,头戴僧帽,手持念珠,一副虔诚的模样。邻居们见状,都以为他是一位真正的僧人,纷纷上前请教佛法。潘阆则以佛经中的经文应对,表现得非常老道。他还教导邻居们修行,让他们心生敬仰之情。潘阆在邻居家中过了几天,期间还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些难题,赢得了更多人的信任和尊敬。最终,潘阆成功躲过了朝廷的追捕,安全离开了京师。他的扮僧行动不仅保护了自己,还展现了他的智慧和机智。潘阆的这段经历也成为了后来人们传颂的佳话,被称为“潘阆扮僧”。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在面临困境时,我们需要巧妙地运用智慧和策略,才能化险为夷。 潘阆轶事典故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