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我常常回忆灵隐山的风光,那里的灵隐寺、天竺山、冷泉亭我都曾经游览过。山里气候宜人,就算是三伏天也如清秋般凉爽。
时常看见白猿攀上高树,长啸一声便不见了踪影。告别西山之后,我曾多次将所见美景画下来,但始终觉得画中峰峦不如实景美丽。
注释:
酒泉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有二体:一见于敦煌曲子词,双调四十九字。宋代潘阆依之,因忆西湖风景而作,故一名《忆余杭》。一多见于《花间集》,自四十字至四十五字,句法用韵彼此大同小异。此二体均以平韵为主,间入仄韵。
西山:即灵隐山,一名武林山。上有北高峰。
三竺:山名。有上竺、中竺、下竺之分,各建有寺。
冷泉亭:唐时建,在飞来峰下石门涧旁。几行游,一作“旧曾游”。
三伏:初伏、中伏、末伏的总称。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第一天。通常也指从初伏第一天到末伏第十天的一段时间。三伏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期。三伏也用来特指末伏。
白猿:相传晋代慧理曾养白猿于飞来峰西的呼猿洞。
啸:撮口长呼。
画阑:彩绘的阑干。此代指画廊。
欠峰峦:欠,欠缺;不足。此指画中的山峦不够美。
《酒泉子·长忆西山》译文及注释详情»
潘阆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作以婉约清丽、情感真挚而著称。本首词《酒泉子》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据推测应该是潘阆在宋真宗时期创作的。
潘阆曾经居住在钱塘(即现在的杭州),在宋真宗时期,他曾经起复为官,但后来并没有再回到杭州。据推测,他在这个时期的生活中,对于离开杭州的思念和回忆愈发浓烈,于是创作了这首《酒泉子》。
《酒泉子》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的词作。词中的“长忆”一词表明了潘阆对于过去在杭州的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他用婉约的语言描绘了离别时的心情,以及对于离别后的思念之苦。词中的“酒泉子”则是一种象征,代表着离别的地方,也象征着潘阆内心深处的伤感和思念。
这首词作展现了潘阆细腻的情感和对于故乡的眷恋之情。通过描写离别的痛苦和思念的苦楚,潘阆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痛楚和无奈。这首词作不仅展现了潘阆的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离别和思乡的普遍情感。
总之,潘阆创作《酒泉子》是在宋真宗时期,他离开杭州后对于故乡的思念和回忆之情愈发浓烈的时候。这首词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潘阆对于离别和思乡的痛苦和无奈之情,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优秀词人的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
《酒泉子·长忆西山》创作背景详情»
能真正领略到西山的壮丽景色。整篇词以回忆为线索,通过描写灵隐寺、玲泉亭和白猿等景点,展现了西山的清幽神奇之美。作者运用了描写手法,如白描、想像和反衬,使词意更加含蓄沉稳,给人以自然美感。 《酒泉子·长忆西山》赏析详情»
潘阆(?~1009)是宋初著名的隐士和文人。他的字是梦空,也有人说他的字是逍遥,号称逍遥子。他出生在大名(今属河北),也有人说他是扬州(今属江苏)人。潘阆性格疏狂,曾两次因事被追捕,处于生命危险之中。真宗时期,他被释放并被任命为滁州参军。潘阆以他的诗才闻名,他的风格类似于孟郊和贾岛,同时他也擅长写词。现在只有他的《酒泉子》十首词作品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