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再思

徐再思是元代散曲作家,字德可,曾任嘉兴路吏。他因喜食甘饴而号称甜斋。徐再思的生卒年不详,但与贯云石为同时代人。他的作品主要是散曲小令,约有100首现存。这些作品与当时自号酸斋的贯云石的作品齐名,被称为“酸甜乐府”。后来,后人任讷将两人的散曲合为一编,名为《酸甜乐府》,收录了徐再思的小令103首。

著述

徐再思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散曲作家。他的作品主要以悠闲生活、闺情春思、恋情、写江南自然景物和归隐等题材为主,同时也包含了一些赠答和咏物为题的作品。尽管与贯云石齐名,但他们的风格却有所不同。贯云石的作品以豪爽俊逸为主,而徐再思则以清丽工巧见长。他善于学习俗谣俚曲,擅长使用白描手法,他的抒情深细,对仗工整,风格清新秀丽。《太和正音谱》评价他的作品如《桂林秋月》一样美妙动人。

他的写景作品中,《喜春来》和《皋亭晚泊》以及《水仙子》和《惠山泉》被认为是佳作。这些作品意境高远而奇巧,可以看出他在炼字造句方面的特色。《水仙子》中的《夜雨》以“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来描绘凄婉的羁旅之情,细腻动人。他的恋情作品中,他善于学习民间歌谣的表现手法,与贯云石的作品有相似之处。《蟾宫曲》的《春情》描写了一位相思的女子,她“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空一缕余香在此”,运用了散曲中连环句和韵字复用等形式特点,颇能表达出情感。《沉醉东风》的《春情》则描写了一位女子在猛然见到情人时的复杂心理,她既想招呼,又怕被人瞧破,情态传神,人物灵动。这些作品清新活泼,成就较高。

徐再思的散曲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巧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于生活和情感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展示了他对于语言和形式的驾驭能力。他的作品给人以清新秀丽的感觉,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他对于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的细腻描绘。徐再思的散曲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也是对于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他对于生活和情感的独特见解。 徐再思著述详情»

介绍

历和境遇有关。他的词作风格独特,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徐再思是一位出生在浙江嘉兴的文人。他在《录鬼簿》中被称为“甜斋”,因为他喜欢吃甘饴。他的父亲钟嗣成曹本认为他的儿子有才华,能够继承他的声名。根据《录鬼簿》的记载,徐再思曾经担任过嘉兴路吏,被描述为聪明、秀丽,并与高级文人交往。他熟读经书,善于鉴赏历史。尽管他的官职地位不高,但他在文学方面有着很高的声望。

徐再思的生卒年月无法确定。《录鬼簿》将他列为“方今才人相知者”,并说他与张小山同时活动。根据张小山生活在元末的事实,可以推测徐再思的出生年份应该在1280年之后。他的散曲《钱子云赴都》中有“今日阳关,明日秦淮”的句子,既提到了“赴都”,又点明了“秦淮”,很可能是明初的作品。他的去世年份可能在1350年之后。他的活动范围似乎一直局限在江浙一带。清代褚人获在《坚瓠集·丁集》中说他“旅寄江湖,十年不归”。他的词作《夜雨》中有“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以及《西湖》中的“十年不到湖山,齐楚秦燕,皓首苍颜”等句子,都证实了他曾在外地漂泊十年之久。他的作品主要涉及《吴江八景》、《苕溪》、《甘露怀古》等内容。他离开家乡,在太湖一带漂泊,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

现存的徐再思的小令有103首,主要内容集中在描写景色、思念、归隐和咏史等方面。他的情感之作深沉娟秀,如《赠名姬玉莲》和《春情》等,被认为是“镂心刻骨之作,直开玉茗、粲花一派”。他的一些作品立意新颖,雅俗共赏,如《红指甲》和《佳人钉履》等篇。近代文人吴梅在《顾曲麈谈》中评价说:“钉鞋云‘金莲脱瓣’,《红指甲》云‘落花飞上’云云。语语俊,字字绝,真可压倒群英,奚止为一时之冠。”他的一些咏史之作,常常在短短的一曲中总结兴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明代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评价他的词“如桂林秋月”,可见他的词作风格独特,情感真挚。

徐再思的词作总是带着一种伤感悲凉的情绪,这可能与他一生的经历和境遇有关。他的词作风格独特,情感真挚,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徐再思介绍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