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朱之瑜担任南京礼部尚书。然而,朱之瑜拒绝了这一职位,他认为朝廷已经失去了正统性,自己不愿意为一个没有道德准则的政权工作。他决定放弃仕途,继续专注于学问和研究。
朱之瑜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闻名于世。他对古代经典的研究非常精深,尤其擅长《诗经》和《书经》。他的学问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他还积极关注社会民生问题,并经常与人讨论如何改善社会状况。他认为,普通人追求官位和财富,而贤人君子追求的是能够实现自己言行的机会。他强调言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变社会,才能真正获得快乐和满足。
朱之瑜的绝意仕进并不是因为他对功名利禄不感兴趣,而是因为他对朝廷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公感到失望。他深知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即使自己获得了高官厚禄,也无法真正为民众做出实质性的改变。因此,他选择了远离权力和利益的诱惑,专注于自己的学问和研究,以期通过教育和思想的力量来影响社会。
朱之瑜的绝意仕进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也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种反思和抗议。他的行为激励了许多后来的学者和思想家,他们也选择了远离政治的道路,致力于学术研究和社会改革。朱之瑜的精神和思想影响了后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绝意仕进的朱之瑜是一个有远见和勇气的人。他看清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社会的不公,选择了远离权力和利益的诱惑,坚持自己的学问和研究。他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对社会现状的一种反思和抗议。他的精神和思想影响了后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追求真理和正义比追求权力和利益更加重要,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变社会,才能真正获得快乐和满足。
朱之瑜简介: 朱之瑜(1600年11月17日~1682年5月23日)是明清之际的学者和教育家,字楚屿,又作鲁屿,号舜水。他出生于浙江余姚,是汉族。明末时,他成为贡生,但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两次奉诏特征,未就,因此被人称为征君。
清兵入关后,朱之瑜流亡在外,参加抗清复明的活动。南明亡后,他东渡日本,在长崎和江户(今东京)定居,并开始授徒讲学,传播儒家思想。他在日本受到朝野人士的推重,对日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朱之瑜的学术特点是提倡“实理实学、学以致用”,他认为学问之道在于实践,圣贤之学都需要践行。他的思想在日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朱之瑜被称为明末清初中国五大学者之一,与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一起被誉为明末清初的五大学者。此外,他还与王阳明、黄梨洲、严子陵一起被称为余姚四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