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之瑜的阳九述略

阳九述略
朱之瑜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忠臣,他在明朝灭亡后定居日本,并冷静地回顾和研讨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在他62岁时,也就是明朝灭亡后的第17年,他写下了著名的《中原阳九述略》。

这篇著作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题为“致虏之由”。朱之瑜认为明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政治腐败。他认为中国之所以难以抵御外族侵略,是因为自己贻误了良机,这也是中国士大夫自取其辱的结果。他引用了一句俗语:“木必朽而后蛀生之。”意思是只有朽木才会被虫蛀,没有不朽之木,虫蛀才能生存。二是学术虚伪。明末的科举制度变成了文人士子攫取个人功名的手段,导致人们整年都在追求华丽的辞藻,而忽视了读书的真正目的,即治理国家和造福百姓。

第二章论述了“虏势二条”。第一条是讨论了天启和崇祯年间边臣失职,导致外族入侵的问题。第二条是讨论了外族入侵后,他们对中原地区的搜括征发,引起了天下的骚动。

第三章讲述了“虏害十条”。朱之瑜痛斥满清入主中原后的十大罪状。其中包括东北地区的屠杀,沿海地区的防边、养兵、藏匿、接济,近海地区的造船、帮工、值匠,以及内地的签发舵梢、签派船料、搬运木植等。他还指责省会和各郡的放债举息、买官附营,以及满清政府对仕宦人员的安排和买官行为。最后,他还提到了满清政府对普通百姓的欺压,包括打老鼠和拆房屋等。

第四章名为“灭虏之策”。朱之瑜认为灭虏的策略并不在于奇巧,而在于与他们的行为相反。他举例说:“他们以残暴,我们以仁慈;他们以贪婪,我们以正义。解除他们的压迫,就已经赢得了人心;让他们离开我们的土地,我们就能恢复繁荣。”他认为只要全体百姓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就能够报答17年来的深仇大恨。他相信,虽然满清政府可能有一些神秘的计谋,但他们也无法再次施展。而且,他们的技术和手段已经被百姓揭穿,没有什么可怕的。因此,他坚信一旦他们遭到失败,就必然会土崩瓦解。

这篇著作完成后,朱之瑜请求他的日本朋友安东守约收藏保存,以备将来采集外郡的逸事,为编写史书做准备。朱之瑜在文章的结尾署名“辛丑年六月望日,明孤臣朱之瑜泣血稽颡拜述”。这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忧国忧民的情感,使人感受到他的忠义之情。

诗人朱之瑜的照片
朱之瑜

朱之瑜简介: 朱之瑜(1600年11月17日~1682年5月23日)是明清之际的学者和教育家,字楚屿,又作鲁屿,号舜水。他出生于浙江余姚,是汉族。明末时,他成为贡生,但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两次奉诏特征,未就,因此被人称为征君。

清兵入关后,朱之瑜流亡在外,参加抗清复明的活动。南明亡后,他东渡日本,在长崎和江户(今东京)定居,并开始授徒讲学,传播儒家思想。他在日本受到朝野人士的推重,对日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朱之瑜的学术特点是提倡“实理实学、学以致用”,他认为学问之道在于实践,圣贤之学都需要践行。他的思想在日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朱之瑜被称为明末清初中国五大学者之一,与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一起被誉为明末清初的五大学者。此外,他还与王阳明、黄梨洲、严子陵一起被称为余姚四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