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之瑜的育才观点

育才观点
朱之瑜是一位在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特点的人。他将中外教育视为一体,以培养天下英才为乐趣。在他在日本生活的20多年里,他的弟子不断增加,并且他还公开讲学。他对日本的弟子表示,“不佞于仲夏四国,本来一体为亲,凡遇英才,乐于奖进。”他的门弟子今井弘济和安积觉所撰写的《舜水先生行实》记载了日本的学者和学生经常登门求教的情景,以及朱之瑜与他们一起“讨论讲习,善诱以道”的情况。在讲学中,他一方面肯定了日本的才华横溢,认为他们可以成为孔子、颜回和尧舜;另一方面,他指出日本过于崇信佛教,儒教并未兴盛,存在问题。他认为,日本建国的根本在于尊重教育和推崇学问,而在施政方面,培养贤才是当务之急。他所倡导的忠君爱国思想对于日本后来的“尊王一统”事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朱之瑜从小就生活在贫困中,他多能从事一些平凡的工作。他不厌其烦地传授艺术和道德,他还以“开物成务,经邦弘化”来鼓励日本的弟子,表达了他对于培养人才的观点。关于教育的方法,他认为有一些困难的地方,也有因人而异的地方。他说:“学问之道,贵在实行”,这是一种困难的地方。他还说:“立志当如山,求师当如海”,这是因人而异的地方。他根据弟子的天赋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并给予不同的启示。他注重实践,但并不忽视读书,因为读书可以提高人的智慧。对于读书的方法,他认为先读历史,再读经典;历史书的文义较浅,与实际情况更接近,与事理相符,容易理解。这些都展示了他注重实际功效和实用性的精神。

总的来说,朱之瑜在教育方面的特点是将中外教育视为一体,以培养天下英才为乐趣。他注重实践和实用性,根据不同的弟子提出不同的要求,并给予不同的启示。他的教育观点对于日本的教育事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诗人朱之瑜的照片
朱之瑜

朱之瑜简介: 朱之瑜(1600年11月17日~1682年5月23日)是明清之际的学者和教育家,字楚屿,又作鲁屿,号舜水。他出生于浙江余姚,是汉族。明末时,他成为贡生,但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两次奉诏特征,未就,因此被人称为征君。

清兵入关后,朱之瑜流亡在外,参加抗清复明的活动。南明亡后,他东渡日本,在长崎和江户(今东京)定居,并开始授徒讲学,传播儒家思想。他在日本受到朝野人士的推重,对日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朱之瑜的学术特点是提倡“实理实学、学以致用”,他认为学问之道在于实践,圣贤之学都需要践行。他的思想在日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朱之瑜被称为明末清初中国五大学者之一,与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一起被誉为明末清初的五大学者。此外,他还与王阳明、黄梨洲、严子陵一起被称为余姚四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