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房屋北边的菜园锄豆完毕,又从东边田地里收割黄米归来。
在这月圆的秋夜,恰与老友王处士相遇,更有星星点点的秋萤穿梭飞舞。
注释:
处士:对有德才而不愿做官隐居民间的人的敬称。
北场:房舍北边的场圃。
芸藿(huò):锄豆。芸,通“耘”,指耕耘。藿,指豆叶。
东皋(gāo):房舍东边的田地。皋,水边高地。
刈(yì):割。
黍(shǔ):即黍子。单子叶禾本科植物,生长在北方,耐干旱。籽实淡黄色,常用来做黄糕和酿酒。
萤:萤火虫。
《秋夜喜遇王处士》译文及注释详情»
在贞观初年,王绩是一位有才华的官员。然而,他却感到自己在仕途上难以取得显赫的成就。因此,他决定放弃官职,回到家乡过上隐居的生活。
王绩回到田园后,他并没有放弃对文学艺术的热爱。相反,他将琴、酒和诗歌作为自娱自乐的方式。他用琴声来陶冶自己的情操,用美酒来舒缓自己的心情,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这个归隐的时期,王绩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他用诗歌来抒发自己对仕途的遗憾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他描述了大自然的美景,描绘了农民的辛勤劳作,表达了自己对平静宁静生活的向往。
这段归隐的时光对于王绩来说是一个转折点。他通过自己的创作,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和意义。他不再追求权力和地位,而是享受着田园生活带来的宁静和满足。
这篇诗歌背景描绘了一个官员放弃仕途,回归田园的故事。通过琴酒诗歌的自娱,王绩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和意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并不只有功名利禄,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同样重要。
《秋夜喜遇王处士》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以朴实自然的诗风展现了作者王绩独特的艺术风格。诗中描绘了田园生活的情趣,平淡中蕴含着丰富的诗情。前两句描述了农事活动归来的情景,虽然平平叙述,但透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习惯和一片萧散自得、悠闲自如的情趣。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两位乡居老朋友在宁静美好的秋夜相遇的情景。整个村庄和田野被明月辉映所笼罩,显得格外静谧、安闲、和谐。秋萤的出现给这宁静安闲的山村秋夜增添了流动意致和欣然生意,使它不显得单调与冷寂。诗中通过情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沉醉于眼前美好景色中的快意微醺,以及心境与环境的契合和舒适安恬。整首诗以情驭景,以景托情,突出了诗人的艺术特色。 《秋夜喜遇王处士》鉴赏详情»
王绩(约590~644)是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字无功,号东皋子。他在隋末举孝廉后被任命为秘书正字,但他并不喜欢在朝廷任职,因病辞职后又被任命为扬州六合丞。然而,当时天下大乱,他选择放弃官职回到故乡。
在唐武德中,他被诏为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年,因病被罢免后,他回到河渚间的河洲,开始务农,并自称为“东皋子”。他的性格简单傲慢,喜欢饮酒,能够一次喝下五斗酒。他还自己创作了《五斗先生传》,并撰写了《酒经》和《酒谱》。
王绩的诗歌风格近而不浅,质朴而不平凡,真实而自由,表现出旷怀高致的情感,直接追随魏晋时期的高风。他的律诗体裁在六朝时期已经有所发展,但在隋唐时期才真正成熟,而王绩无疑是其中的先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