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原文赏析

  • wàng
  • [
    táng
    dài
    ]
    wáng
  • dōng
    gāo
    báo
    wàng
  • shù
    shù
    jiē
    qiū
    shān
    shān
    weí
    luò
    huī
  • rén
    fǎn
    liè
    dài
    qín
    guī
  • xiāng
    xiāng
    shí
    cháng
    huái
    怀
    cǎi
    weī

原文: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相关标签:初中古诗秋天写景抒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黄昏的时候站在东皋村头忧愁地望着,徘徊不定不知道该回到哪里。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颜色,重重山岭都披上落日的余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意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注释:
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
依:归依。
秋色:一作“春色”。
落晖:落日。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野望》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王绩是唐朝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曾经在秘书省担任正字待诏门下省的职务,但不久后他选择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在贞观年间,他被任命为太乐丞,但很快又辞职回归隐居。据推测,这首诗应该是王绩在他隐居东皋(今天的山西河津)期间创作的。

王绩辞官隐居的背景可能与他对政治的失望和对官场腐败的厌倦有关。他可能认为在政治舞台上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因此选择了回归田园生活。东皋是一个宜人的地方,有着美丽的自然风景和宁静的环境,这里适合王绩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在这个隐居的时期,王绩可能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可能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世俗功名的冷漠和对自然的热爱。这首诗可能描绘了东皋的山水和田园景色,以及王绩在这里感受到的宁静和自由。

王绩的辞官隐居和创作背景反映了他对政治和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自然和内心世界的向往。这种对自由和宁静的追求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表达,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思考和情感。这首诗也成为了他隐居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思想家的独特风格和观点。 《野望》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山野秋景的作品。诗人通过描绘景色,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抑郁的心情。

首联中,诗人站在东皋,远望天边的烟霞,心里默默念着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诗句,表达了他的心态复杂抑郁。

颔联中,诗人描绘了秋天山林的静景,树林染上了憔悴枯黄的颜色,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萧瑟。这些景象给人一种荒凉落暮之感。

颈联中,诗人描绘了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场景,牧童唱着山歌,猎人带着猎物满意而归。然而,这些热闹的场景与诗人的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尾联中,诗人再次回到起始的心境,感到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他唱起《采薇》之歌,表达了自己隐逸山林的志向。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抑郁,通过描绘山野秋景和乡野之人的活动,进一步衬托了诗人的心境。诗人的心情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抒发,给人一种深沉的感觉。

这首诗的特点在于其朴素的表达方式,与南朝诗风中的华靡艳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读者如果按照诗歌史的顺序阅读,会对这首诗的朴素之美感到赞叹。 《野望》赏析详情»

鉴赏

这首诗以描写秋天山野景致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抑郁苦闷情绪。诗中的语言简洁自然,与以往绮靡浮艳的文学风格大不相同,洗尽了铅华,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这首诗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

诗的前两句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主要表达了诗人的情性。诗中的东皋指的是王绩家乡的水边高地,诗人自号东皋子,暗示了他归隐之后的心境。徙倚表示诗人的徘徊不定,欲何依则借用了曹操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无依之感。这两句诗以平淡的叙述,描绘了诗人站在东皋之上,眺望四周景色时的心情,展现了他内心的不平衡。

接下来的两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眼前景色的粗线条。诗人用色彩的透明度来描绘景色,树林已经染上了金黄的秋色,山峦则被落日的余晖所照亮。这幅画面宁静、开阔、美丽,即使在暮霭之中,人们仍能感受到秋林和落晖的光与色的辉映。

接下来的两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则描绘了山野中动态的场景。诗人生动地刻画了牧人驱赶牛犊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的情景。这些动词的运用自然而精准,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通过描写静与动的对比,将山野、牛犊和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画卷。光线与色彩的调和,远景与近景的搭配,都展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使人产生遐想,沉浸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然而,诗人王绩身临其境时,并没有像田园诗人那样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反而感到茫然若失、孤独无依。最后两句相顾无相识,长歌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助。诗人在这片美景中与他人相对而无法相识,心中充满了孤独的情绪。长歌则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抑郁。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秋天山野景致,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抑郁苦闷情绪。诗中的语言简洁自然,洗尽了铅华,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诗人王绩通过对景色和情感的描绘,创造了一幅美丽而寂寥的画面,使人产生共鸣。 《野望》鉴赏详情»

唐代诗人王绩的照片
王绩

王绩(约590~644)是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字无功,号东皋子。他在隋末举孝廉后被任命为秘书正字,但他并不喜欢在朝廷任职,因病辞职后又被任命为扬州六合丞。然而,当时天下大乱,他选择放弃官职回到故乡。

在唐武德中,他被诏为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年,因病被罢免后,他回到河渚间的河洲,开始务农,并自称为“东皋子”。他的性格简单傲慢,喜欢饮酒,能够一次喝下五斗酒。他还自己创作了《五斗先生传》,并撰写了《酒经》和《酒谱》。

王绩的诗歌风格近而不浅,质朴而不平凡,真实而自由,表现出旷怀高致的情感,直接追随魏晋时期的高风。他的律诗体裁在六朝时期已经有所发展,但在隋唐时期才真正成熟,而王绩无疑是其中的先驱者。

猜您喜欢

御街行·秋日怀旧

宋代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清江引·秋居

元代 吴西逸

白雁乱飞秋似雪,清露生凉夜。
扫却石边云,醉踏松根月。
星斗满天人睡也。

普天乐·秋怀

元代 张可久

为谁忙,莫非命。
西风驿马。
落月书灯。
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
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
钓鱼子陵,思莼季鹰,笑我飘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