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定王台》原文赏析

  • shuǐ
    diào
    tóu
    ·
    dìng
    wáng
    tái
  • [
    sòng
    dài
    ]
    yuán
    huá
  • xióng
    kuà
    dòng
    tíng
    chǔ
    wàng
    xiāng
    zhōu
    wáng
    tái
    diàn
    殿
    weī
    bǎi
    chǐ
    西
    liú
    shàng
    xiǎng
    jīng
    qiān
    yuē
    yún
    chuī
    zhǐ
    jīng
    qiū
    tàn
    fán
    huá
    xìng
    feì
    liǎng
    yōu
    yōu
  • dēng
    lín
    chù
    qiáo
    lǎo
    jiāng
    liú
    shū
    shēng
    bào
    guó
    kōng
    bái
    jiǔ
    fēn
    tóu
    hán
    shēng
    guān
    sài
    wàn
    yún
    mái
    líng
    gěng
    gěng
    hèn
    nán
    xiū
    shuāng
    fēng
    luò
    bàn
    rén
    chóu

原文: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相关标签:咏史怀古豪放爱国水调歌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定王台建在洞庭湖之滨,位于古湘州地界上。定王台虽然在历经千年之后已经堙没,但是遗迹尚存,那残存的台基,依然高耸百尺,令我想到定王台的修建者西汉的刘发。想当年定王到此游玩时,一定是华盖如云,旌旗招展,如虹霓当空;千乘万骑前呼后拥,声势浩大;急管高歌之声似乎直抵云霄。然而,屈指已几度春秋,昔日的繁华盛地变成了一派衰败苍凉,盛衰无常,兴废两茫茫。
登台远望,只见高大的树木枝叶枯落,长江无止息地向东奔流。对此情景,想到国家的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而自己空怀一腔报国热情却无路请缨、壮志难酬,不由得发出了悲愤苍凉的感慨:书生报国无门,空自白头,而金兵猝然南下,侵占中原,犹如一夜北风生寒,导致万里河山支离破碎、残破不堪。京都沦陷,皇家陵阙黯然被埋没在厚厚的云雾之中,令人愁恨不已。念及此,我耿耿于怀,悲愤难休,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徘徊往来在秋风寒霜中,夕阳将落,更增人恨愁。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双调九十五字,上阕九句四平韵、下阕十句四平韵。
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望其母唐姬墓而筑,故名。
楚望:楚地的望郡。唐、宋时,州、郡、县按地势、人口及经济状况划分为畿、赤、望、紧、上、中、下若干等级,形胜富庶的地区称“望”。
湘州:东晋永嘉时初置,唐初改潭州,词中指长沙。
危基:高大的台基。
自西刘:始建于西汉刘发。
霓(ní)旌(jīng):旗帜如云霓,形容仪仗之盛。
依约:连绵不断。
空白九分头:徒然白首。词中用陈与义《巴丘书事》“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来表达作者请缨无路的悲愤。
一夜寒生关塞:比喻金人猝然南侵,攻破关塞。
云埋陵阙(què):皇宫与陵寝都埋没在远方的云中。 《水调歌头·定王台》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水调歌头·定王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据推测,这首词大约是在苏轼担任善化县令期间创作的。在一个深秋的时节,苏轼登上定王台欣赏美景,心生感慨。他回忆起过去的辉煌与今日的衰落,感叹时光的流转和国家的变迁。这种感时伤事的爱国之情激发了苏轼的创作灵感,他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定王台》。 《水调歌头·定王台》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词作《定风波》的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词的上阕描绘了定王台的壮丽景象,通过夸张的手法和想象的手法,展现了过去的繁华和现在的残破。同时,词中融入了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和无奈。

下阕则以简洁的语言点题,叙述了登临之事。作者没有过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但通过描绘乔木老和大江流的景象,传达了更加深沉的悲痛。词中表达了作者满怀报国之心却无处施展的苦闷和遗憾,以及岁月的流逝和功业未就的无奈。最后以独立寒秋、天涯孤影的画面作为结束,表达了词人的孤独和无奈。

整篇赏析通过对词作内容的解读和分析,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情感。词人通过描绘壮丽景象和表达个人情感,抒发了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和感慨。同时,词中融入了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使其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水调歌头·定王台》赏析详情»

袁去华

袁去华,字宣卿,出生于江西奉新(一作豫章)。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年份目前没有确切的记录,但大约在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

袁去华于绍兴十五年(公元一一四五年)中举人,成为一名进士。后来他改任官职,担任石首县的知县,并在此地去世。

袁去华擅长创作歌词,他的才华曾被张孝祥赞扬。他的作品包括《适斋类稿》八卷和一卷词集。此外,他还著有《适斋类稿》、《袁宣卿词》和《文献通考》等著作,这些作品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袁去华的词作至今仍有90余首流传下来。

猜您喜欢

沁园春·十万琼枝

清代 陈维崧

题徐渭文《钟山梅花图》,同云臣、南耕、京少赋。十万琼枝,矫若银虬,翩如玉鲸。正困不胜烟,香浮南内;娇偏怯雨,影落西清。夹岸亭台,接天歌管,十四楼中乐太平。谁争赏?有珠珰贵戚,玉佩公卿。
如今潮打孤城,只商女船头月自明。叹一夜啼乌,落花有恨;五陵石马,流水无声。寻去疑无,看来似梦,一幅生绡泪写成。携此卷,伴水天闲话,江海余生。

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宋代 陆游

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宋代 陈克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薤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