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定王台建在洞庭湖之滨,位于古湘州地界上。定王台虽然在历经千年之后已经堙没,但是遗迹尚存,那残存的台基,依然高耸百尺,令我想到定王台的修建者西汉的刘发。想当年定王到此游玩时,一定是华盖如云,旌旗招展,如虹霓当空;千乘万骑前呼后拥,声势浩大;急管高歌之声似乎直抵云霄。然而,屈指已几度春秋,昔日的繁华盛地变成了一派衰败苍凉,盛衰无常,兴废两茫茫。
登台远望,只见高大的树木枝叶枯落,长江无止息地向东奔流。对此情景,想到国家的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而自己空怀一腔报国热情却无路请缨、壮志难酬,不由得发出了悲愤苍凉的感慨:书生报国无门,空自白头,而金兵猝然南下,侵占中原,犹如一夜北风生寒,导致万里河山支离破碎、残破不堪。京都沦陷,皇家陵阙黯然被埋没在厚厚的云雾之中,令人愁恨不已。念及此,我耿耿于怀,悲愤难休,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徘徊往来在秋风寒霜中,夕阳将落,更增人恨愁。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双调九十五字,上阕九句四平韵、下阕十句四平韵。
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望其母唐姬墓而筑,故名。
楚望:楚地的望郡。唐、宋时,州、郡、县按地势、人口及经济状况划分为畿、赤、望、紧、上、中、下若干等级,形胜富庶的地区称“望”。
湘州:东晋永嘉时初置,唐初改潭州,词中指长沙。
危基:高大的台基。
自西刘:始建于西汉刘发。
霓(ní)旌(jīng):旗帜如云霓,形容仪仗之盛。
依约:连绵不断。
空白九分头:徒然白首。词中用陈与义《巴丘书事》“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来表达作者请缨无路的悲愤。
一夜寒生关塞:比喻金人猝然南侵,攻破关塞。
云埋陵阙(què):皇宫与陵寝都埋没在远方的云中。
《水调歌头·定王台》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水调歌头·定王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据推测,这首词大约是在苏轼担任善化县令期间创作的。在一个深秋的时节,苏轼登上定王台欣赏美景,心生感慨。他回忆起过去的辉煌与今日的衰落,感叹时光的流转和国家的变迁。这种感时伤事的爱国之情激发了苏轼的创作灵感,他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定王台》。 《水调歌头·定王台》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词作《定风波》的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词的上阕描绘了定王台的壮丽景象,通过夸张的手法和想象的手法,展现了过去的繁华和现在的残破。同时,词中融入了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和无奈。
下阕则以简洁的语言点题,叙述了登临之事。作者没有过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但通过描绘乔木老和大江流的景象,传达了更加深沉的悲痛。词中表达了作者满怀报国之心却无处施展的苦闷和遗憾,以及岁月的流逝和功业未就的无奈。最后以独立寒秋、天涯孤影的画面作为结束,表达了词人的孤独和无奈。
整篇赏析通过对词作内容的解读和分析,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情感。词人通过描绘壮丽景象和表达个人情感,抒发了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和感慨。同时,词中融入了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使其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水调歌头·定王台》赏析详情»
袁去华,字宣卿,出生于江西奉新(一作豫章)。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年份目前没有确切的记录,但大约在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
袁去华于绍兴十五年(公元一一四五年)中举人,成为一名进士。后来他改任官职,担任石首县的知县,并在此地去世。
袁去华擅长创作歌词,他的才华曾被张孝祥赞扬。他的作品包括《适斋类稿》八卷和一卷词集。此外,他还著有《适斋类稿》、《袁宣卿词》和《文献通考》等著作,这些作品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袁去华的词作至今仍有90余首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