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已经过去了十年,国家的战乱仍未结束,金兵已经来到了建康城下。我心惊于时间的飞逝。稀疏的胡须已经变得雪白,苦涩的泪水也像冰一样冷。我应该隐居在哪里呢?我想应该在吴兴吧!但是,我又担心这里的朋友们会思念我。到那时,朋友们只能独自面对深夜的凄雨,在屋子的小窗上,灯火映着他们孤单的身影。
注释:
- 兵不解:指战争未结束。
- 胡尘:指金兵。
- 江城:指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
- 客:词人自指。
- 疏髯:稀疏的胡须。浑:全。
- 齑盐:原意是指切碎的腌菜,此处专指最低限度的生活物资。
- 吴兴:在今浙江省湖州市。
- 故人:老朋友。
- 若为情:如何为情,难为情。
《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陈克作词时的时代背景和他创作这首《临江仙》的动机。
在北宋灭亡后的八年时间里,南宋以建康为都城,南方相对安宁。然而,在绍兴四年(1134),金兵开始向建康逼近,形势变得紧张。陈克坚决主张抗击金兵,并上书奏陈守备细则,希望朝廷能采纳他的建议。然而,朝廷并未接纳他的奏章。
面对国家的衰微和自己壮志无处施展的困境,陈克感到无比沮丧和无奈。于是,他写下了这首《临江仙》。这首词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自己理想的无奈。通过描绘江水流淌、山川壮丽的景象,他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逆境中坚持追求理想的决心。
这篇创作背景揭示了陈克作词的时代背景和他创作《临江仙》的动机,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内涵和情感。
《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创作背景详情»
变贯穿全词,贯穿全文。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愁苦心情、归隐的愿望以及与故人的别离,展现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词的下片以“送老”为关键词,通过描写深夜的雨、窗灯、孤影和别愁,表达了作者对故人孤独愁苦的想象,同时也反衬出自己的孤苦处境。最后一句以景作结,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收结到深夜孤灯下的身影中,表达了言不尽的深意。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首词起承转合,意脉不断,巧妙无痕。起首两句直接点出兵祸不止的形势,而后通过描写个人的心情和与故人的别离,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贯穿全词。词人巧妙地运用景物描写和想象,通过深夜的雨、窗灯、孤影和别愁,展现了凄迷伤感的别后思念图,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人孤独愁苦的想象。最后一句以景作结,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收结到深夜孤灯下的身影中,通过不言而喻的方式,表达了言不尽的深意。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描写个人的心情和与故人的别离,展现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词人巧妙地运用景物描写和想象,通过深夜的雨、窗灯、孤影和别愁,表达了凄迷伤感的别后思念图,同时也反衬出自己的孤苦处境。最后一句以景作结,通过不言而喻的方式,表达了言不尽的深意。整首词意脉贯通,巧妙无痕,展现了词人的才情和对国家兴亡的关切。
《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赏析详情»
陈克(1081—1137)是北宋末南宋初的词人,字子高,自号赤城居士。他出生于临海(今属浙江)。
陈克是南宋初期著名的文学家和词人,他的词作以豪放洒脱、情感深沉而著称。他的词风受到了辽宋辞派的影响,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陈克的词作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美丽。他的词作中常常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展现了他对世事变迁的洞察力和对人情世故的理解。
陈克的词作在当时广为流传,被誉为南宋初期的文学瑰宝。他的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克于1137年去世,享年57岁。他的去世给文坛留下了巨大的遗憾,但他的词作却永远留在了后人的心中。他的词作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