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原文赏析

  • shuāng
    tiān
    xiǎo
    jiǎo
    ·
    cǎi
    shí
    é
    meí
    tíng
  • [
    sòng
    dài
    ]
    hán
    yuán
  • tiān
    jué
    zhí
    xià
    jiāng
    qiān
    chǐ
    tiān
    liǎng
    é
    níng
    dài
    chóu
    hèn
    shí
  • cháo
    fēng
    zhèng
    jiǔ
    lán
    wén
    sài
    shì
    wèn
    zhé
    xiān
    chù
    qīng
    shān
    wài
    yuǎn
    yān

原文: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相关标签:宋词三百首宋词精选豪放写景抒怀怀古霜天晓角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登上蛾眉亭凭栏望远,只见牛渚山峭壁如削、倚天而立,上有飞瀑千尺悬空奔流,泻入滔滔长江。那眉梢眉尖凝聚不解的愁与恨,到什么时候才能消散?
波涛汹涌的江水正卷起连天怒潮,浪高风急;酒意初退,耳畔便仿佛响起如怨如诉、不绝如缕的塞外悲笛。试问到哪里去才能追寻到谪仙人李白的踪迹?那万重青山外,千里烟波的尽头、郁郁葱葱的地方。

注释:
霜天晓角:词牌名。又名“月当窗”、“长桥月”、“踏月”。越调,仄韵格。各家颇不一致,通常以辛弃疾《稼轩长短句》为准。双调四十三字,前后片各三仄韵。别有平韵格一体。
采石:采石矶,在安徽当涂县西北牛渚山下突出于江中处。峨眉亭建立在绝壁上。《当涂县志》称它的形势:“据牛渚绝壁,大江西来,天门两山(即东西梁山)对立,望之若峨眉然。”
蛾眉亭:在当涂县(今安徽境),傍牛渚山而立,因前有东梁山,西梁山夹江对峙和蛾眉而得名。牛渚山,又名牛渚圻,面临长江,山势险要,其北部突入江中名采石矶,为古时大江南北重要津渡、军家必争之地。蛾眉亭便建在采石矶上。
倚天:一作“倚空”。
两蛾凝黛:把长江两岸东西对峙的梁山比作美人的黛眉。
愁与恨:古代文人往往把美人的蛾眉描绘成为含愁凝恨的样子。
极:穷尽,消失。
塞笛:边笛,边防军队里吹奏的笛声。当时采石矶就是边防的军事重镇(1161年虞允文曾大败金兵于此)。闻塞笛,暗示了作者的感触。
谪仙:李白,唐人称为谪仙。他晚年住在当涂,并且死在那里。
青山:在当涂东南,山北麓有李白墓(据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公墓志》)。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可以描述元吉在赴镇江途中经过采石时的情景。根据《宋史·孝宗本纪》的记载,公元1164年(隆兴二年)旧历十月,金人分道渡淮,十一月,入楚州、濠州、滁州,这一事件使得宋朝震动起来,并开始酝酿向金朝求和。元吉在这个时候正在赴临安的途中,他在镇江停留了六十天,然后在次年正月以考功郎的身份继续前往临安。由于离开镇江后不便再有采石之行,因此可以推测这首词是元吉在赴镇江途中经过采石时创作的。这个背景可以为创作提供一个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元吉在这个时期所面临的历史背景和情感体验。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二

和时间的手法,将北方的边塞之音带入了南方的江南之地。最后两句“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是词人对自己的自问自答。他问自己,如果有仙人被贬谪到人间,会选择在哪里居住?答案是在青山之外,远离尘嚣的地方,远离人世的纷扰。这里的“青山外,远烟碧”是对自然山水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对人间烦恼的逃避和超脱。整首词以景写情,情景交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词人内心的豪情壮志和对现实的忧愁与无奈。



该词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化、比喻、对仗等,使词意更加深入人心。同时,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整首词气势磅礴,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赏析二详情»

赏析

通过仙人的方式来拯救国家。而韩元吉则是以现实主义的态度面对时局,他不再幻想仙境,而是试问谪仙何处。他看到了青山外的远烟碧,这是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他意识到自己身处的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他不能再逃避现实,而是要积极面对。

“蛾眉亭上,烟波江上,一片秋色。”这是下片的开头,作者站在蛾眉亭上,眺望江面,看到了一片秋色。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变幻的季节。作者通过描绘秋色,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他看到了江面上的烟波,这是对江水的描绘,也是对生活的比喻。江水一直在流动,生活也一直在变化,作者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江山如画,人事如梦。”这是下片的高潮部分,作者通过对江山和人事的比喻,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江山如画,意味着美好的景色,而人事如梦,则是对人生的虚幻和短暂的认识。作者意识到,人生如梦一场,一切都是瞬息而过,唯有江山永恒。他对人生的思考,既有对现实的认知,也有对历史的思考。

整篇词的赏析,展现了作者对景物的细腻观察和对时代的深刻思考。他通过描绘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词中的景物和情感相互映衬,使整篇词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作者以豪放的笔触和恢宏的气魄,展现了自己对时代和人生的独特见解,使读者在赏析中得到了启迪和思考。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赏析详情»

韩元吉

韩元吉(1118~118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词人,字无咎,号南涧。他是汉族,出生地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开封雍邱(今河南开封市),另一说是许昌(今属河南)。韩元吉的词作多以山林情趣为主题,其中包括《柳梢青》和《贺新郎》等作品。他的著作包括《涧泉集》、《涧泉日记》、《南涧甲乙稿》和《南涧诗余》。目前存世的词作有80余首。关于韩元吉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细节暂时无法提供。

猜您喜欢

水调歌头·题剑阁

宋代 崔与之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还。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白石,怪我旧盟寒。烽火平安夜,归梦绕家山。

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

宋代 苏轼

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元丰壬戌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长短句,以《江城子》歌之。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

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

金朝 元好问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候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月,红袖不须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