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世俗沉沉的醉梦里了悟人生真谛的清醒者,算起来也只有陶渊明,是我的跨越时空的知音。尝尽世态炎凉,宦海浮沉,回归田园依旧躬身耕耘。欣逢昨夜春雨如甘霖,把我的东坡田园滋润,更有喜鹊报喜来,晴暖气象新。
最爱听雪堂西畔一道幽泉的潺潺;最爱看北山倾斜的身姿,还有小溪横流在山前;南望亭台丘壑,错落有致,四望亭的后丘耸立高山巅;这山水田园一一是渊明境界,真真是当年斜川再现。叹一声吾老矣,就此寄余年。
注释: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江神子”“村意远”。唐词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宋人改为双调,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
陶渊明:一名陶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其游斜川事在晋安帝隆安五年(401),时陶渊明五十岁。斜川:古地名,在今江西都昌、星子之间的鄱阳湖畔。
班坐:依次列坐。
南阜(fù):南山,指庐山。
曾城:山名,在江西星子县西五里,一名乌石山。
斜川诗:指陶渊明《游斜川》诗。
元丰壬戌(rén xū)之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季。
东坡:苏轼躬耕处。位于湖北黄冈东面,原为数十亩久荒的营地,苏轼在其处筑茅屋五间,名日雪堂。
挹(yì):通“抑”,抑制。
长短句:词曲的别称。
了了:明白,清楚。
前生:先出生,此有前辈之意。
却:还。躬耕:亲自耕种。
鸟鹊:喜鹊。
倾:斜,此就山体形成的斜坡而言。
亭丘:即四望亭的后丘。
孤秀耸曾城:孤峙秀美如同耸立的曾城山。曾城,增城山,传说中的地名。亦泛指仙乡。
余龄:余生。
《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的冬天,当时苏轼已经四十五岁。由于涉及到了“乌台诗案”,苏轼被贬谪到了黄州(今湖北黄冈)。在次年的冬天,黄州下了大雪,雪深盈尺。从十二月二日开始,微雪纷飞,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才停止。在下雪的这段时间里,苏轼在东坡营造了一座房屋。苏轼认为东坡雪堂初春的景象就像是渊明斜川之游,因此有了这篇作品的创作背景。 《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词充满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表达了词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词的上片以陶渊明饮酒的心情为切入点,描绘了他在醉酒或梦中的清醒状态,与苏轼对此有共鸣。两人都经历了命运的坎坷,但苏轼以旷达的态度对待逆境,感受到春天的生机,表现出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下片则以东坡雪堂周围的景观为背景,通过简洁的描写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和清幽。作者以“都是斜川当日景”作小结,表达了对陶渊明斜川之游的向往,并引申出对自己未来命运的担忧。在政治黑暗的背景下,苏轼对自己东山再起的希望渺茫,产生了迟暮之感。最后一句“吾老矣,寄馀龄”表达了词人的沉重悲叹和对政局的忧虑。
整首词虽然看似随意写成,但实际上词人有成熟的构想,表现出从容不迫的写作风格。从纵向来看,词中表达了词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己未来命运的担忧。整体上,这首词充满了情感和思考,展现了词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