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原文赏析

  • yuán
    liè
    zhuàn
  • [
    liǎng
    hàn
    ]
    qiān
  • yuán
    zhě
    míng
    píng
    chǔ
    zhī
    tóng
    xìng
  • weí
    chǔ
    huái
    怀
    wáng
    zuǒ
  • wén
    qiáng
    zhì
    míng
    zhì
    luàn
    xián
    lìng
  • wáng
    guó
    shì
    chū
    háo
    lìng
    chū
    jiē
    bīn
    yìng
    duì
    zhū
    hóu
  • wáng
    shèn
    rèn
    zhī
  • shàng
    guān
    zhī
    tóng
    liè
    zhēng
    chǒ
    ér
    xīn
    hài
    néng
  • huái
    怀
    wáng
    shǐ
    使
    yuán
    zào
    weí
    xiàn
    lìng
    píng
    shǔ
    cǎo
    gǎo
    稿
    weì
    dìng
  • shàng
    guān
    jiàn
    ér
    duó
    zhī
    píng
    yīn
    chán
    zhī
    yuē
    wáng
    shǐ
    使
    píng
    weí
    lìng
    zhòng
    zhī
  • meǐ
    lìng
    chū
    píng
    gōng
    yuē
    weí
    feī
    néng
    weí
  • wáng
    ér
    shū
    píng
  • píng
    wáng
    tīng
    zhī
    cōng
    chán
    chǎn
    zhī
    míng
    xié
    zhī
    hài
    gōng
    fāng
    zhèng
    zhī
    róng
    yōu
    chóu
    yōu
    ér
    zuò
    sāo
  • sāo
    zhě
    yóu
    yōu
  • tiān
    zhě
    rén
    zhī
    shǐ
    zhě
    rén
    zhī
    běn
  • rén
    qióng
    fǎn
    běn
    láo
    juàn
    weì
    cháng
    tiān
    tòng
    cǎn
    weì
    cháng
  • píng
    zhèng
    dào
    zhí
    xíng
    jié
    zhōng
    jìn
    zhì
    shì
    jūn
    chán
    rén
    jiān
    zhī
    weì
    qióng
  • xìn
    ér
    jiàn
    zhōng
    ér
    beì
    bàng
    néng
    yuàn
    píng
    zhī
    zuò
    sāo
    gài
    yuàn
    shēng
  • guó
    fēng
    hǎo
    ér
    yín
    xiǎo
    yuàn
    feǐ
    ér
    luàn
  • ruò
    sāo
    zhě
    weì
    jiān
    zhī
  • shàng
    chèng
    xià
    dào
    huán
    zhōng
    shù
    tāng
    shì
    shì
  • míng
    dào
    zhī
    guǎng
    广
    chóng
    zhì
    luàn
    zhī
    tiáo
    guàn
    jiàn
  • wén
    yuē
    weī
    zhì
    jié
    xíng
    lián
  • chèng
    wén
    xiǎo
    ér
    zhǐ
    leì
    ěr
    ér
    jiàn
    yuǎn
  • zhì
    jié
    chèng
    fāng
    xíng
    lián
    ér
    róng
  • shū
    zhuó
    nào
    zhī
    zhōng
    chán
    tuì
    zhuó
    huì
    yóu
    chén
    zhī
    wài
    huò
    shì
    zhī
    gòu
    rán
    ér
    zhě
  • tuī
    zhì
    suī
    yuè
    zhēng
    guāng
  • yuán
    chù
  • hòu
    qín
    chǔ
    cóng
    qīn
    huì
    wáng
    huàn
    zhī
  • nǎi
    lìng
    zhāng
    yáng
    qín
    hòu
    weǐ
    zhì
    shì
    chǔ
    yuē
    qín
    shèn
    zēng
    chǔ
    cóng
    qīn
    chǔ
    chéng
    néng
    jué
    qín
    yuàn
    xiàn
    shāng
    zhī
    liù
    bǎi
  • chǔ
    huái
    怀
    wáng
    tān
    ér
    xìn
    zhāng
    suì
    jué
    shǐ
    使
    shǐ
    使
    qín
    shòu
  • zhāng
    zhà
    zhī
    yuē
    wáng
    yuē
    liù
    wén
    liù
    bǎi
  • chǔ
    shǐ
    使
    guī
    gào
    huái
    怀
    wáng
  • huái
    怀
    wáng
    xìng
    shī
    qín
  • qín
    bīng
    zhī
    chǔ
    shī
    dān
    zhǎn
    shǒu
    wàn
    chǔ
    jiāng
    suì
    chǔ
    zhī
    hàn
    zhōng
  • huái
    怀
    wáng
    nǎi
    guó
    zhōng
    bīng
    shēn
    qín
    zhàn
    lán
    tián
  • weì
    wén
    zhī
    chǔ
    zhì
    dèng
  • chǔ
    bīng
    qín
    guī
  • ér
    jìng
    jiù
    chǔ
    chǔ
    kùn
  • míng
    nián
    qín
    hàn
    zhōng
    chǔ
  • chǔ
    wáng
    yuē
    yuàn
    yuàn
    zhāng
    ér
    gān
    xīn
    yān
  • zhāng
    wén
    nǎi
    yuē
    ér
    dāng
    hàn
    zhōng
    chén
    qǐng
    wǎng
    chǔ
  • chǔ
    yòu
    yīn
    hòu
    yòng
    shì
    zhě
    chén
    jìn
    shàng
    ér
    shè
    guǐ
    biàn
    huái
    怀
    wáng
    zhī
    chǒ
    zhèng
    xiù
  • huái
    怀
    wáng
    jìng
    tīng
    zhèng
    xiù
    shì
    zhāng
  • shì
    shí
    yuán
    shū
    zài
    weì
    shǐ
    使
    fǎn
    jiàn
    huái
    怀
    wáng
    yuē
    shā
    zhāng
    huái
    怀
    wáng
    huǐ
    zhuī
    zhāng
  • hòu
    zhū
    hóu
    gòng
    chǔ
    zhī
    shā
    jiāng
    táng
  • shí
    qín
    zhāo
    wáng
    chǔ
    hūn
    huái
    怀
    wáng
    huì
  • huái
    怀
    wáng
    xíng
    píng
    yuē
    qín
    láng
    zhī
    guó
    xìn
    xíng
  • huái
    怀
    wáng
    zhì
    lán
    quàn
    wáng
    xíng
    nài
    jué
    qín
    huān
    huái
    怀
    wáng
    xíng
  • guān
    qín
    bīng
    jué
    hòu
    yīn
    liú
    huái
    怀
    wáng
    qiú
  • huái
    怀
    wáng
    tīng
  • wáng
    zǒu
    zhào
    zhào
    neì
  • zhī
    qín
    jìng
    qín
    ér
    guī
    zàng
  • cháng
    qǐng
    xiāng
    wáng
    lán
    weí
    lìng
    yǐn
  • chǔ
    rén
    jiù
    lán
    quàn
    huái
    怀
    wáng
    qín
    ér
    fǎn
  • píng
    zhī
    suī
    fàng
    liú
    juàn
    chǔ
    guó
    xīn
    huái
    怀
    wáng
    wàng
    fǎn
  • xìng
    jūn
    zhī
    zhī
    gǎi
  • jūn
    xìng
    guó
    ér
    fǎn
    zhī
    piān
    zhī
    zhōng
    sān
    zhì
    zhì
    yān
  • rán
    zhōng
    nài
    fǎn
  • jiàn
    huái
    怀
    wáng
    zhī
    zhōng
  • rén
    jūn
    zhì
    xián
    xiào
    qiú
    zhōng
    weí
    xián
    zuǒ
  • rán
    wáng
    guó
    jiā
    xiāng
    suí
    shǔ
    ér
    shèng
    jūn
    zhì
    guó
    leì
    shì
    ér
    jiàn
    zhě
    suǒ
    weì
    zhōng
    zhě
    zhōng
    ér
    suǒ
    weì
    xián
    zhě
    xián
  • huái
    怀
    wáng
    zhī
    zhōng
    chén
    zhī
    fēn
    neì
    huò
    zhèng
    xiù
    wài
    zhāng
    shū
    píng
    ér
    xìn
    shàng
    guān
    lìng
    yǐn
    lán
    bīng
    cuò
    xuē
    wáng
    liù
    jùn
    shēn
    qín
    weí
    tiān
    xià
    xiào
    zhī
    rén
    zhī
    huò
  • yuē
    jǐng
    xiè
    shí
    weí
    xīn
  • wáng
    míng
    bìng
    shòu
  • wáng
    zhī
    míng
    zaī
    lìng
    yǐn
    lán
    wén
    zhī
  • shǐ
    使
    shàng
    guān
    duǎn
    yuán
    qǐng
    xiāng
    wáng
  • qǐng
    xiāng
    wáng
    ér
    qiān
    zhī
  • yuán
    zhì
    jiāng
    bīn
    beì
    xíng
    yín
    pàn
    yán
    qiáo
    cuì
    xíng
    róng
    gǎo
  • jiàn
    ér
    wèn
    zhī
    yuē
    feī
    sān
    ér
    zhì
    yuán
    yuē
    shì
    jiē
    zhuó
    ér
    qīng
    zhòng
    rén
    jiē
    zuì
    ér
    xǐng
    shì
    jiàn
    fàng
  • yuē
    shèng
    rén
    zhě
    níng
    zhì
    ér
    néng
    shì
    tuī
  • shì
    jiē
    zhuó
    suí
    liú
    ér
    yáng
    zhòng
    rén
    jiē
    zuì
    zāo
    ér
    chuò
    huái
    怀
    jǐn
    ér
    lìng
    jiàn
    fàng
    weí
    yuán
    yuē
    wén
    zhī
    xīn
    zhě
    dàn
    guàn
    xīn
    zhě
    zhèn
  • rén
    yòu
    shuí
    néng
    shēn
    zhī
    chá
    chá
    shòu
    zhī
    wèn
    wèn
    zhě
    níng
    cháng
    liú
    ér
    zàng
    jiāng
    zhōng
    ěr
  • yòu
    ān
    néng
    hào
    hào
    zhī
    bái
    ér
    méng
    shì
    zhī
    wēn
    huò
    nǎi
    zuò
    huái
    怀
    shā
    zhī
  • shì
    huái
    怀
    shí
    suì
    tóu
    luó
  • yuán
    zhī
    hòu
    chǔ
    yǒu
    sòng
    táng
    jǐng
    chà
    zhī
    zhě
    jiē
    hǎo
    ér
    jiàn
    chèng
  • rán
    jiē
    yuán
    zhī
    cóng
    róng
    lìng
    zhōng
    gǎn
    zhí
    jiàn
  • hòu
    chǔ
    xuē
    shǔ
    shí
    nián
    jìng
    weí
    qín
    suǒ
    miè
  • yuán
    chén
    luó
    hòu
    bǎi
    yǒu
    nián
    hàn
    yǒu
    jiǎ
    shēng
    weí
    cháng
    shā
    wáng
    tài
  • guò
    xiāng
    shuǐ
    tóu
    shū
    diào
    yuán
  • tài
    shǐ
    gōng
    yuē
    sāo
    tiān
    wèn
    zhāo
    hún
    yǐng
    beī
    zhì
  • shì
    cháng
    shā
    guò
    yuán
    suǒ
    chén
    yuān
    weì
    cháng
    chuī
    xiǎng
    jiàn
    weí
    rén
  • jiàn
    jiǎ
    shēng
    diào
    zhī
    yòu
    guài
    yuán
    cái
    yóu
    zhū
    hóu
    guó
    róng
    ér
    lìng
    ruò
    shì
    niǎo
    tóng
    shēng
    qīng
    jiù
    yòu
    shuǎng
    rán
    shī

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
王明,并受其福。
”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写人传记

译文及注释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在国内,他与楚王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命令;在国外,他接待宾客,与各国诸侯交往。楚王非常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屈原职位相等,想要争得楚王的宠爱,因此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后想要修改,但屈原不同意。上官大夫就诽谤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都知道,每次出台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此疏远了屈原。

屈原非常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无法分辨是非,被谄媚国君的人蒙蔽了明智。邪恶的小人危害了公正无私的人,端正正直的人不被昏君和谗臣所容忍,因此他忧愁深思,创作了《离骚》。《离骚》指的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在困难的时候,人们总是会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得到援助),所以在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唤上天的;在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唤父母的。屈原正直光明,竭尽忠心和智慧侍奉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他的处境非常困难。被怀疑却保持诚信,被诽谤却坚守忠诚,能不怨愤吗?屈原创作《离骚》是出于怨愤之情。《诗经》中的国风描写爱情而不淫荡,小雅中有怨恨之言,但并不直接表达愤怒。而屈原的《离骚》诗,兼具两者之美。他提到了古代的帝喾、齐桓公,以及商汤、周武王,利用这些古代帝王的事迹来讽刺当时的社会。他阐明了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一点不表现出来。他的文章简洁,语言含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从文字上看,他只是描述了一些寻常的事情,但其意义却非常深远。他的志趣高洁,因此作品中常用美人和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因此即使至死也不被世人所容忍。 《屈原列传》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本文是一篇极为优秀的传记文学。文章以记叙屈原生平事迹为主,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热烈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政治才能和高尚品德,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阴险。

首先,本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作为一个爱国者的无私奉献和忠诚。屈原在政治上遭受了悲惨的遭遇,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为楚国的兴衰存亡竭尽全力。他的政治才能和智慧使他成为楚国的重要人物,他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令人钦佩。

其次,本文对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阴险进行了严厉的谴责。楚怀王的昏庸无能导致了楚国的衰落,而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的阴险狡诈更加加剧了楚国的困境。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批评,文章展现了屈原的高尚品德和正直的性格。

最后,本文强调了屈原留给后人的丰富财富。他的高尚品德、爱国精神以及文学成就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屈原的作品《离骚》等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他的爱国精神也激励着后人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总之,本文通过对屈原生平事迹的记叙和议论,展现了他作为一个爱国者和政治家的伟大品质。屈原的一生与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他的高尚品德、爱国精神和文学成就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一部具有启示意义的传记文学作品。 《屈原列传》鉴赏详情»

题解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题解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关于屈原的人物传记,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本文以强烈的感情歌颂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华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文章首先介绍了屈原在楚国内政、外交方面的重要作用,尽管遭到谗言而被贬谪流放,但他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最后,屈原毅然自沉汨罗,以殉自己的理想。这一部分展示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

接下来,文章介绍了《屈原列传》的特点和《史记》的背景。《史记》是中国第一部记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而《屈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文章还提到了屈原在楚国的官职和他对国家的贡献。屈原曾担任楚国的左徒,参与国家政务,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这一部分展示了屈原在政治上的才华和能力。

最后,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详细叙述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屈原的政治悲剧与楚国的兴衰存亡密切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通过评介《离骚》、描述屈原眷顾楚国、回答渔父的问题等方式,展现了屈原的志向和信念。

总的来说,本文是一篇有特色的评传式散文,通过对屈原生平事迹的描述和赞颂,展示了他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的才华和精神追求。这篇文章对于研究屈原的生平和楚国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屈原列传》题解详情»

写作特色

屈原列传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选材上,与其他几篇人物传记相比,屈原列传不像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求赵、毛遂自荐、陈涉世家等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以粗线条地勾勒出屈原的生平事迹。

2. 写法上,屈原列传采用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全文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传”和“评”的内容,通过“传”来引出“评”,以“评”点明“传”。而且,每个部分的议论方式都不相同,第一部分是评介式,第二部分是结语式,第三部分是陈述式,第四部分是比照式。

3. 语言上,屈原列传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述中带有情感,倾向鲜明;议论中也充满情感,直抒胸臆。作者运用了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效果。

4. 司马迁推崇屈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推崇他正确的政治主张和伟大的人格;二是推崇他在语言艺术上的高深造诣。

5. 司马迁认为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是正确的。屈原是楚国的贵族,当时秦国兵力最强。但是楚国和齐国从亲,可以抵抗强秦,因为楚国疆土最大,齐国财力最富,而且楚、齐从亲,其他山东之国也会跟楚齐一道合纵来共同对付秦国。本传通过叙述楚国和齐、秦的关系,从历史教训来证明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的正确性。

总之,屈原列传的特色在于选材上以粗线条勾勒人物生平事迹,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语言上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同时推崇屈原的正确政治主张和伟大人格,以及他在语言艺术上的高深造诣。 《屈原列传》写作特色详情»

文言现象

一、通假字


人穷则反本。(反,通“返”,返回。)


犹离忧也。(离,通“罹”,遭遇。)


靡不毕见。(见,用“现”,出现。)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意旨,旨趣。)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 ,通“浊”,污浊。)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泥,通“涅”,染黑。)


屈平既绌。(绌通“黜”,被罢黜。)


齐与楚从亲。(从,通“纵”,合纵。)


厚币委质事楚(质,通“贽”,见面礼。)


顾反。(反,通“返”,返回。)


赵不内。(内,通“纳”,接纳,收纳。)


被发行吟泽畔。(被,通“披”,披散。)


二、文言实词



屈平属草稿未定动词,zhǔ,连缀,引申为写作。


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zhǔ,连接。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动词。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动词,隶属,属于。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动词,掌管。


有宁越……之属为之谋名词,类,这些人。


吾属今为之虏也名词,用在人称后面,表复数。吾属,我们。


神情与苏、黄不属动词,类似。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动词,耀,自夸。


其后秦欲伐齐动词,讨伐,进攻。


口诛笔伐动词,声讨。


伐薪烧炭南山中动词,砍伐。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动词,战胜,打败。


此五霸之伐也名词,功业。



王怒而疏屈平动词,疏远。


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形容词,稀疏。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动词,陈述,旧读 shù。


论积贮疏名词,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上书言事的文体,旧读 shù。


十三经注疏名词,注解的一种,为“注”作注的文字,旧读 shù。

《屈原列传》文言现象详情»

两汉诗人司马迁的照片
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出生于前145年或前135年(具体年份不可考),是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他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史学家和散文家。司马迁以其卓越的史识和才华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中国史书的典范。

《史记》是一部包含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历史的巨著。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史识和深入的研究,成为了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在《史记》中运用了纪传体的写作方式,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传记结合在一起,使得读者可以更加生动地了解历史。他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整理,揭示了历史的规律和变迁,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司马迁的死亡年份,具体资料不可考。然而,他的贡献和影响在中国历史学界和文化界中长久地延续下来,他被视为中国史学的奠基人之一,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猜您喜欢

大风歌

两汉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留别妻

两汉 苏武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魏公子列传

两汉 司马迁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
魏王及公子患之。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
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馀年。
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
魏王释博,欲召大臣谋。
公子止王曰:“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
”复博如故。
王恐,心不在博。
居顷,复从北方来传言曰:“赵王猎耳,非为寇也。
”魏王大惊,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
”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
不肯受,曰:“臣脩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
公子执辔愈恭。
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公子引车入巿,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
公子颜色愈和。
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
巿人皆观公子执辔。
从骑皆窃骂侯生。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
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巿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
巿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
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馀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
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
”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
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公子再拜,因问。
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
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
”于是公子泣。
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
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遂与公子俱。
公子过谢侯生。
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
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公子遂行。
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
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
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
”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
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负韊矢为公子先引。
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
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
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
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
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
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
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
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
”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
赵王埽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
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
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
公子竟留赵。
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
公子留赵。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
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
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
”夫人以告公子。
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
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
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
”乃装为去。
夫人具以语平原君。
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
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
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
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
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
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诸侯。
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
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
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
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
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
”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
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
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
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
其岁,魏安釐王亦薨。
秦闻公子死,使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初置东郡。
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
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
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
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
太史公曰: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
夷门者,城之东门也。
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
名冠诸侯,不虚耳。
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