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
魏王及公子患之。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
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馀年。
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
魏王释博,欲召大臣谋。
公子止王曰:“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
”复博如故。
王恐,心不在博。
居顷,复从北方来传言曰:“赵王猎耳,非为寇也。
”魏王大惊,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
”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
不肯受,曰:“臣脩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
公子执辔愈恭。
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公子引车入巿,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
公子颜色愈和。
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
巿人皆观公子执辔。
从骑皆窃骂侯生。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
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巿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
巿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
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馀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
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
”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
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公子再拜,因问。
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
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
”于是公子泣。
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
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遂与公子俱。
公子过谢侯生。
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
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公子遂行。
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
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
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
”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
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负韊矢为公子先引。
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
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
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
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
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
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
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
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
”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
赵王埽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
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
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
公子竟留赵。
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
公子留赵。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
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
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
”夫人以告公子。
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
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
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
”乃装为去。
夫人具以语平原君。
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
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
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
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
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
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诸侯。
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
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
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
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
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
”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
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
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
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
其岁,魏安釐王亦薨。
秦闻公子死,使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初置东郡。
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
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
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
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
太史公曰: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
夷门者,城之东门也。
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
名冠诸侯,不虚耳。
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
译文:魏国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昭王死后,安釐王登上王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注释:
1. 魏国公子无忌:魏国的王子,名叫无忌。
2. 魏昭王:魏国的国王,公子无忌的父亲。
3. 魏安釐王:魏国的国王,公子无忌的哥哥。
4. 同父异母:指公子无忌和魏安釐王有同一个父亲,但不同母亲。
5. 信陵君:公子无忌的封号,意为信陵郡的君主。
译文:公子无忌待人仁爱,又能谦逊地对待士人。无论士人的德才高低,公子都谦逊地有礼貌地与他们结交,不敢因自己的富贵而骄傲。因此,方圆几千里以内的士人都争着去归附他,他招来了三千名食客。由于公子贤能,又有很多门客,各国诸侯有十多年不敢对魏国施加武力的打算。
注释:
1. 德才高低:指士人的品德和才能的高低。
2. 食客:指受公子款待的客人。
译文:魏国有一位隐士,名叫侯赢,已经七十岁了,家境贫穷,是大梁夷门的守门人。公子听说了他的事迹,就去拜访他,想送他一份厚礼,但侯赢不肯接受,说:“我修养品德,保持操行的纯洁已经几十年了,终究不能因为看守城门而接受公子的财物。”于是,公子办了酒席,大家聚在一起。宾客们坐好后,公子亲自驾车去迎接侯赢。侯赢撩起破旧的衣服,径直走上车,坐在公子的上座,毫不谦让,想借此观察公子的态度。公子握着缰绳,更加恭敬。侯赢又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在肉市里,希望委屈你的车马去拜访他。”公子就驱车进入肉市。侯赢下了车,会见他的朋友朱亥,斜着眼睛傲视着,故意久久地站着跟他的朋友谈话,一面暗暗地观察公子,公子的脸色更加温和。在这个时候,魏国的将相和贵族以及其他宾客坐满堂上,等待公子开宴;市上的人都看着公子握着缰绳驾车,公子的随从都暗地骂侯赢。侯赢看见公子温和的脸色始终没有改变,才辞别朱亥登上车子。到了公子家中,公子领侯赢坐在上座上,向侯赢一个一个地介绍宾客,宾客都很吃惊。酒喝得正痛快的时候,公子站起来,到侯赢面前向他敬酒。侯赢于是对公子说:“今天我难为您也算够了。我不过是夷门的看门人,公子却亲自委屈自己的车马,亲自迎接我。在大庭广众之中,不应该有逾越常礼之处,但今天公子特意逾越常礼。然而我想要成就
《魏公子列传》译文及注释详情»
魏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也是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弟。昭王去世后,安釐王继位,封公子为信陵君。当时范睢从魏国逃到秦国担任秦相,因为怨恨魏相魏齐屈打自己几乎致死,就派秦军围攻大梁,击败了魏国在华阳驻扎的部队,使魏将芒卯战败逃跑。魏王和公子对此事非常担忧。
公子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无论士人才能大小,他都谦恭有礼地与他们交往,从不因自己的富贵而轻慢士人。因此,方圆几千里的士人都争相归附于他,招来了三千名食客。由于公子的贤德,诸侯各国连续十几年都不敢对魏国动兵谋犯。
有一次,公子与魏王正在下棋,突然北边边境传来警报,说“赵国发兵进犯,将进入边境。”魏王立即放下棋子,准备召集大臣商议对策。但公子劝阻魏王说:“那只是赵王去打猎,不是进犯边境。”然后继续与魏王下棋,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然而,魏王非常惊恐,完全无法专心下棋。过了一会儿,又传来消息说:“那只是赵王去打猎,不是进犯边境。”魏王听后大为惊讶,问公子:“你是怎么知道的?”公子回答说:“我的食客中有个人能深入赵王的内部,他会立即向我报告赵王的行动,所以我知道这件事。”从此以后,魏王对公子的才能非常敬畏,不敢让他处理国家大事。
魏国有个隐士叫侯嬴,已经七十岁了,家境贫寒,是大梁城东门的看门人。公子听说了他,派人去拜见并想送他一份厚礼。但侯嬴不肯接受,说:“我几十年来修养品德,坚持操守,终究不能因为我看门贫困而接受公子的财物。”于是公子摆了一场盛大的宴会,邀请宾客。当大家都坐定后,公子亲自带着车马和随从人员,空出车子上的左位,去东城门迎接侯先生。侯先生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帽,径直上了车子,坐在公子空出的尊贵座位上,丝毫没有谦让的意思,想借此观察公子的态度。然而,公子手握马缰绳更加恭敬。侯先生对公子的态度感到非常满意。
《魏公子列传》译文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58年,当时秦国正在吞并六国,赵国首都被秦军围困,形势十分紧急。其他诸侯国都被秦国的强大军势所吓倒,不敢援助赵国。然而,对于魏国来说,如果赵国灭亡,那么自己也将面临危险。信陵君意识到了这一点,知道救助邻国也就是自救。因此,他决定不惜一切冒险,窃取秦国的符节,以此来救赵国,并抵抗秦军的进攻。 《魏公子列传》创作背景详情»
表现的勇敢和无私。通过这些烘托手法,使得信陵君的“仁而下士”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三、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在描写信陵君和侯生的对比中,作者通过对两人言行举止的描写,展现了他们性格上的差异。信陵君礼贤下士,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表现出他的谦和和稳重;而侯生则倨傲自大,目中无人,展现出他的傲慢和自负。通过这种对比,使得信陵君的仁而下士形象更加突出,同时也凸显了侯生的独特性格。
四、运用细节描写,丰富人物形象。在描写信陵君和侯生的言行举止时,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个性特点。比如,描写信陵君执辔愈恭,颜色愈和,以及他引侯生上坐,遍赞宾客的举动,都体现了他的谦和和礼貌。而描写侯生直上载公子上坐,目中无人,以及他傲视王侯的行为,则展现了他的傲慢和自负。这些细节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明,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
五、运用对话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在文章中,作者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比如,信陵君和侯生之间的对话,表现了信陵君的谦和和善良,以及侯生的傲慢和自负。通过对话描写,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物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进一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综上所述,通过精心处理详略、烘托首发、对比手法、细节描写和对话描写等写作技巧,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信陵君和侯生的形象,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这些写作技巧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魏公子列传》写作技巧详情»
侯生劝公子不要轻丧生命,而是要“窃符救赵”,这一段情节更是扣人心弦。整篇文章情节紧凑,起伏跌宕,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同时,文章还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展现了信陵君的高尚品格和侯生的贤者风范。信陵君对待侯生的态度真诚而恭敬,不计较身份地位,尽心尽力地款待他。而侯生也对信陵君的真诚和礼遇感到深深感动,最终愿意为他献身。这种真挚的友谊和信任,让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情谊的力量。
此外,文章的语言优美流畅,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反复、对比等,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准的把握,将读者带入了故事情节中,让人情不自禁地为主人公们的遭遇和抉择而感到激动和心动。
总的来说,这篇赏析通过对文章情节、人物形象和语言运用的分析,展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和创作才华。文章生动地描绘了信陵君与侯生之间的友谊和信任,以及他们共同面对的困境和抉择,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魏公子列传》赏析详情»
陵君策划窃符救赵,最终被晋鄙发现并杀害。她的勇敢和忠诚让人们对她的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
整篇作品通过对各个人物形象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各自的特点和价值观。信陵君的仁爱、侯生的机智、朱亥的豪爽、如姬的勇敢,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艺术形象。
这篇作品以其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示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喜爱和敬佩之情。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价值观,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和思想的力量。
整篇作品充满了情感和思想的碰撞,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类情感的理解。这种艺术形象的塑造不仅让读者对人物产生共鸣,也让读者对人性和情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通过这篇作品,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艺术形象的热情和对人性的关注。这种热情和关注使得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和思考。
总之,这篇作品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和情感的思考和理解。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价值观,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和思想的力量。这种艺术形象的塑造不仅让读者对人物产生共鸣,也让读者对人性和情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魏公子列传》艺术形象详情»
这篇传记文学作品的特色在于叙事精准,选材恰当。作者以信陵君为主角,选择了“窃符救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叙事的中心,通过围绕这个中心组织材料,将信陵君一生的活动凝聚起来。这种叙事方式既突出了信陵君的主要思想性格,又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使读者在人物的活动中看到历史,在历史的发展中了解人物,使人物、历史都变得生动起来。
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作者采用了多样的手法。他直接描绘了信陵君礼贤下士的品格,同时也通过与周围人物的对比来烘托出他的形象。细节描写也相当成功,例如在描写晋鄙合符验证后的怀疑心理时,作者用了“举手视公子”几个字来刻画信陵君的神态,通过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将他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可谓是巧妙的描写。
整篇文章洋溢着作者对信陵君的敬慕、赞叹和惋惜的感情。作者不仅在篇名中直呼“公子”,而且在文中称呼“公子”的次数多达一百四十七次,可见作者对信陵君的情感之深。茅坤曾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这也说明了作者对信陵君的特殊情感。同时,作者还采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人物。信陵君礼贤下士的品德与侯赢、朱亥等人“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相互烘托,使得他们的形象更加鲜明。
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本篇传记根据突出主题的需要,有详有略。有时还采用设置悬念、前后呼应的手法,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读者更加投入其中。
综上所述,这篇传记文学作品的特色在于叙事精准,选材恰当。作者通过突出主题,刻画人物性格,描写细节,表达了对信陵君的敬慕和赞叹之情。情节结构的安排也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这些特点使得这篇传记作品独具魅力,值得一读。
《魏公子列传》写作特色详情»
司马迁,字子长,出生于前145年或前135年(具体年份不可考),是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他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史学家和散文家。司马迁以其卓越的史识和才华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中国史书的典范。
《史记》是一部包含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历史的巨著。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史识和深入的研究,成为了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在《史记》中运用了纪传体的写作方式,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传记结合在一起,使得读者可以更加生动地了解历史。他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整理,揭示了历史的规律和变迁,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司马迁的死亡年份,具体资料不可考。然而,他的贡献和影响在中国历史学界和文化界中长久地延续下来,他被视为中国史学的奠基人之一,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壮士!能復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乃令张良留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
公为我献之。
”张良曰:“谨诺。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
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
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
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
对殊俗兮非我宜,遭忍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
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
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
两拍张弦兮弦欲绝,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
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羶为味兮枉遏我情。
鼙鼓喧兮从夜达明,胡风浩浩兮暗塞营。
伤今感晋兮三拍成,衔悲畜恨兮何时平。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合生兮莫过我最苦。
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
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寻思涉历兮多艰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雁南征兮欲寄边声,雁北归兮为得汉青。
雁飞高兮邈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
攒眉向月兮抚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弥深。
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
夜间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
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来兮欲罢弹。
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原野萧条兮烽戍万里,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
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
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徙,七拍流恨兮恶居于此。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心转愁。
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
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
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
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与传?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
故乡隔兮音生绝,哭无声兮气将咽。
一生辛苦兮缘别离,十拍悲深兮泪成血。
我非食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
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
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
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憋之念之兮生长边鄙。
十有一拍兮因兹起,哀响缠绵兮彻心髓。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
羌胡蹈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
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遗千金兮赎妾身。
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
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注下沾衣。
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儿号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
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
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身归国兮儿莫之随,心悬悬兮长如饥。
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不暂移。
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
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
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是思。
十五拍兮节调促,气填胸兮谁识曲?处穹庐兮偶殊俗。
愿得归来兮天从欲,再还汉国兮欢心足。
心有怀兮愁转深,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
子母分离兮意难怪,同天隔越兮如商参,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
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
对萱草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兮独罹此殃!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行路难。
去时怀土兮心无绪,来时别儿兮思漫漫。
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
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饥豗兮筋力单。
岂知重得兮入长安,叹息欲绝兮泪阑干。
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
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余兮思无穷。
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
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
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