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阵阵轻寒,弥漫在清晨,片片阴云,笼罩在暮色时分。愁闷里,竟然未觉到春意已沉。
落花滴泪,是因有风雨的侵临,啼鸟无情,此事自古而今。
故国的江山啊,突然称为梦寐,中华英杰人物又一次消沉。
那醉梦独醒的猛士啊,四海之广,却无处可以立身,年年的寒食,徒然上我客子之心。
注释:
壬戌: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作:此处指天气变化。
“落花”二句:实即杜甫《春望》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意,作者偏从正面说出,以落花、啼鸟之无知,更进一步衬托出自己的深愁远虑。
龙蛇:比喻隐伏草野,带时而起的志士。
怆(chuàng):悲伤。
《壬戌清明作》译文及注释详情»
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代表着严冬的结束和春天的到来。在这一天,人们会踏青、扫墓、上坟,用来祭奠和怀念亲人、朋友和同志。而对于遗民诗人屈大均来说,清明这一天触发了他对时节和自己奋斗的思考,他表达了对清朝统治的绝望和悲伤。
屈大均是一位遗民诗人,他生活在清朝末年,亲眼目睹了清朝的腐败和统治的残酷。他深知自己的身份和使命,他要为国家和人民奋斗,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然而,清朝的统治却让他感到无望,他看到了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心中充满了深沉的愤怒和悲伤。
在清明这一天,屈大均看到了大自然的复苏和生机,但他也看到了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痛苦。这种对比让他更加感受到了自己的无力和绝望。他触景生情,将自己的奋斗与时节联系起来,他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可能无法改变国家的命运,这让他感到深深的悲怆。
清明这一天,屈大均在扫墓祭奠亲人的同时,也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国家能够早日摆脱清朝的统治,实现真正的繁荣和幸福。他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怀,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带来一丝希望和改变。
清明这一天,屈大均的创作背景是他对清朝统治的绝望和悲伤。他通过触景生情,将自己的奋斗与时节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和希望。他的诗歌成为了他对清朝统治的抗议和呼吁,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声音能够唤醒更多的人,让他们意识到国家的困境,共同努力改变国家的命运。
《壬戌清明作》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鉴赏文章描述了一幅反清志士壮志未酬的景象。首联通过环境描写和内心感受,暗示了斗争的情况和作者的心情。早晨的轻云在傍晚变得阴沉沉,暗示着时间已经进入了暮春。这种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忧愁的氛围,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郁懑和时光逝去的失落之情。
颔联使用了双关语对比地描写眼前的现实。作者用“有泪”来形容花上的露珠,将受打击的抗清志士比喻为垂泪的“落花”,将为清廷帮腔的小人比喻为得意的“啼鸟”。这种写法在古典诗词中常见,能够表达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
颈联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感慨。使用了“徒”和“又”来表达恢复理想成为空想的感伤,以及志士仁人白白消殒的沉痛。这部分描写淋漓尽致,既有深沉幽愤的“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也有沉痛遗恨的“万里悲风随邮塞,三年明月照思乡”。这种慷慨悲壮的描写让人久久难以释怀。
尾联流露出失望之情。通过借喻的方式,将反清志士比喻为龙蛇,指出他们找不到自己的归宿。而“寒食年年怆客心”则指出每年寒食节时,包括作者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都会感到悲怆。这样的描写表达了反清无望的幽愤之情。
整篇鉴赏通过环境描写、双关语、强烈的感情表达和借喻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反清志士壮志未酬的景象,展现了作者对时局的忧愁和失望之情。
《壬戌清明作》鉴赏详情»
屈大均(1630—1696)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诗人,被誉为“岭南三大家”之一,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他被称为“广东徐霞客”,是因为他像徐霞客一样游历广东各地,探索山水之美。
屈大均的字是翁山,号是莱圃。他是汉族,出生在广东番禺。屈大均曾参与与魏耕等人一起进行反清活动,但后来他放弃了这种行动,成为一名僧人。然而,中年时他又改回儒服,继续从事学术研究。
屈大均的诗歌风格受到李白和屈原的影响,具有他们的遗风。然而,他的许多著作在雍正和乾隆两朝期间被毁。后来的人们编辑了他的一些作品,包括《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和《四朝成仁录》。这些著作合称为“屈沱五书”。
除了诗歌和著作,屈大均还在学术领域有所贡献。他对易经的研究颇有建树,被认为是当时广东地区的学术权威之一。
屈大均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波折,但他的学术成就和文学才华使他成为明末清初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