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译:
云儿淡,风儿轻,时近春日中午,傍着花,随着柳,我向河岸漫步。
云儿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风儿轻:微风吹拂。
时近春日中午:接近正午时分的春天。
傍着花:靠近花朵。
随着柳:沿着柳树走。
我向河岸漫步:我漫步到河边。
春游愉悦的心情呀,人们并不了解,于是说我忙里偷闲,强学少年童。
春游愉悦的心情呀:在春天游玩时的愉悦心情。
人们并不了解:别人并不了解。
于是说我忙里偷闲:就以为我在忙里抽出时间。
强学少年童:像少年一样学习。
散译:
接近正午时分,天上飘着淡淡的云,偶尔刮起一阵微风。穿行于花柳之间不知不觉来到了前面的河边。
接近正午时分:指快到中午的时间。
天上飘着淡淡的云:天空中有淡薄的云层。
偶尔刮起一阵微风:时不时地吹起微风。
穿行于花柳之间:在花树之间穿行。
不知不觉来到了前面的河边:不知不觉地来到了前面的河边。
旁人不知道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少年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旁人不知道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别人不知道我此刻内心的快乐。
还以为我在学少年模样:还以为我在模仿少年的样子。
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在美好的时光中抽出时间。
注释:
偶成:偶然写成。
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傍花随柳:靠近花树,沿着柳树走。
川:瀑布或河畔。
时人:一作“旁人”。
余心:我的心。
余:一作“予”,我。
将谓:就以为。
将:乃,于是,就。
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春日偶成》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是作者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所写。诗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长期困在书斋里,少有闲暇宽怀的时候。一旦回到大自然中,欣赏美好景致,便觉得格外爽快,怡然自得。
在宋代,文人士大夫多以官职为生,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在官府中处理政务。而作者作为鄠县主簿,也是一位官员,平时的工作繁忙,往往需要长时间待在书斋中处理公务。这使得他很少有机会离开书斋,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然而,春日的阳光明媚,大自然万物复苏,让诗人无法抵挡外界的诱惑,他决定放下手中的公务,到郊外游玩。一走出书斋,他立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心情也变得愉悦起来。
在郊外,诗人欣赏到了春日的美景,他看到了绿草如茵的原野,听到了鸟儿欢快的歌唱,感受到了微风拂面的清凉。这些美好的景象让他感到心旷神怡,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到了脑后。
诗人在大自然中的放松和愉悦,也让他的思绪得到了释放。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思考自己在官场中的角色和责任。这些思考和感悟,都融入了他的诗中,使得这首诗更加深入人心。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作者在春日郊游中所写,通过对大自然的欣赏和思考,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在繁忙的工作中寻找宁静和自由的渴望,以及对大自然美好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春日偶成》创作背景详情»
却毫不在意他人的眼光,毫不掩饰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和对自然的热爱。他用“时人不识余心乐”来表达自己对于他人对他的误解和不理解,他并不在乎别人将他看作是“偷闲学少年”,因为他知道自己内心的快乐和对春天的热爱是真实的,是无法被他人理解的。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和诗人的心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对自己心情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认识。诗人用朴素的手法将自然景色和自己的心情融为一体,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喜悦和沉醉。
这首诗的意境清新明快,给人以愉悦的感觉。诗人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美丽多彩,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人的心情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他忘记了时间和疲劳,完全沉浸在春天的美景中。诗人的心情和对春天的热爱是真实的,是无法被他人理解的,但他并不在乎他人的误解和不理解,他坚持自己的喜好和追求,展现了一种独立自主的精神。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和对自己心情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认识。诗人用朴素的手法将自然景色和自己的心情融为一体,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喜悦和沉醉。诗人的心情和对春天的热爱是真实的,是无法被他人理解的,但他坚持自己的喜好和追求,展现了一种独立自主的精神。整首诗意境清新明快,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春日偶成》赏析详情»
程颢(1032-1085)是北宋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也是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他字伯淳,被学者尊称为明道先生。他出生于洛阳(今属河南)。
在神宗朝,程颢曾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他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命题。其中包括“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他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并强调识得这个理后,就应该“以诚敬存之”。他还倡导了“传心”说,认为“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程颢的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被朱熹所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程朱学派。他的言论被他亲自撰写的著述书籍所收录,这些书籍被编入《二程全书》。关于程颢的生平和思想,后人也有很多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