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原文赏析

  • qìn
    yuán
    chūn
    ·
    cháng
    shā
  • [
    jìn
    xiàn
    dài
    ]
    máo
    dōng
  • hán
    qiū
    xiāng
    jiāng
    beǐ
    zhōu
    tóu
  • kàn
    wàn
    shān
    hóng
    biàn
    céng
    lín
    jìn
    rǎn
    màn
    jiāng
    tòu
    bǎi
    zhēng
    liú
  • yīng
    cháng
    kōng
    xiáng
    qiǎn
    wàn
    leì
    shuāng
    tiān
    jìng
    yóu
  • chàng
    liáo
    kuò
    wèn
    cāng
    máng
    shuí
    zhǔ
    chén
  • xié
    lái
    bǎi
    céng
    yóu
    wǎng
    zhēng
    róng
    suì
    yuè
    chóu
  • qià
    tóng
    xué
    shào
    nián
    fēng
    huá
    zhèng
    mào
    shū
    shēng
    huī
    fāng
    qiú
  • zhǐ
    diǎn
    jiāng
    shān
    yáng
    wén
    fèn
    dāng
    nián
    wàn
    hóu
  • céng
    fǒu
    dào
    zhōng
    liú
    shuǐ
    làng
    è
    feī
    zhōu

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相关标签:高中古诗写景抒怀壮志沁园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寒秋季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的湘江向北奔流。
万山都变成了红色,层层树林好像染上了颜色;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鹰在广阔的天空中飞翔,鱼在清澈的水中游动,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广阔的宇宙,我感到惆怅和感慨:这旷远苍茫大地的盛衰沉浮,该由谁来主宰呢?
曾经我和我的同学,经常一起来到这里漫游。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些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在我的心头回荡。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意气奔放,劲头十足。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还记得吗,那时的我们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尽管风浪大得将急驰的船只都阻挡了?

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以苏轼词《沁园春·孤馆灯青》为正体,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另有双调一百十六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三句六平韵;双调一百十二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等变体。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漫江:满江。漫:满,遍。
舸(gě):大船。这里泛指船只。 《沁园春·长沙》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是毛泽东在1925年晚秋创作的。当时,毛泽东离开了他的故乡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的讲习。在途中,他经过了长沙,并重游了橘子洲。在这个美丽动人的秋天,作者面对着湘江上的自然景色,不禁联想起了当时的革命形势,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以长沙的自然景色为背景,描绘了湘江上的美丽景色。湘江宽阔而澄澈,江水流淌着,仿佛在歌唱着革命的壮丽。秋天的天空湛蓝如洗,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江面上,映照出一片金黄色的光芒。江边的柳树摇曳着,似乎在为革命的胜利欢呼。而橘子洲上的花草树木也在秋风中摇曳,似乎在为革命的胜利而舞蹈。

然而,这首词并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这些景色联想到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在那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社会上存在着种种不公和不平等。毛泽东作为一位革命者,对这些社会问题深感忧虑。他在长沙重游橘子洲时,看到了湘江上的美景,却也想到了革命的艰辛和困难。他深知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改变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因此,这首词既是对长沙美景的赞美,也是对革命事业的呼唤。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革命的热爱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他希望通过革命,改变社会的现状,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词句,成为了毛泽东早期创作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和独特感悟,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幸福的追求。这首词也成为了中国革命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而奋斗。 《沁园春·长沙》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词的分析和解读。该词通过描绘长沙秋景和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斗争生活,表达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全词情景交融,融情入理。

上阕描绘了湘江寒秋的多姿多彩和生机勃勃的景象,并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词人用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红色象征革命和光明,词人用“万山红遍”来形象地表达他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话表达了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词人选择了山上、江面、天空和水底等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烘托了气氛。接下来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达了词人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将写景转化为抒怀,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做铺垫。

下半阕着重抒情,但也融入了景物的描写。词人用“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来形容岁月,引起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有形的峥嵘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美感。接下来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最后的“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描绘了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壮丽画面。整首词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展现了崇高的美感。

全词通过描绘长沙秋景和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斗争生活,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而展现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沁园春·长沙》赏析详情»

猜您喜欢

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夜深 / 寒食夜

唐代 韩偓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