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寒冷的风刺痛着我的脸颊,梅花像雪花一样飘落,杏花正盛开。
夜深了,斜挂着的秋千静静地悬在那里,在雾雨的模糊中,隐约可以看见那座楼阁。
注释:恻(cè):凄凉的感觉。这里作者用主观的情感来描述对天气冷暖的感受。翦翦(jiǎn):形容春风锋利,刺人肌肤,正是初春时节乍暖还寒的情况。
“小梅飘雪杏花红”这句话:在仲春时节,梅花已经凋谢,纷纷飘落,而桃杏花却刚刚盛开。也有一种说法是“杏花飘雪小桃红”。
斜挂秋千索:根据《古今艺术图》等资料记载,当时北方寒食节有女子荡秋千的习俗。斜挂指的是秋千索斜挂在木架上。
《夜深 / 寒食夜》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诗人在寒食节时与一位女子有过一段情缘,但后来两人分开了。诗人在《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中表达了对这位情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明显是为了怀念那位与自己分隔千里的情人而创作的。 《夜深 / 寒食夜》创作背景详情»
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情缘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诗人用“阔别三千里”来形容与对方的距离,意味着他们已经分隔两地,无法再相见。这句话中的“阔别”一词,既有距离上的遥远,也有情感上的疏离。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现实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描写寒食节的气候、花开的景象和秋千的情事,展现了诗人对往昔情缘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联想,将寒食节的气氛与自己的情感相结合,使诗歌更具有情感共鸣和感染力。整首诗以寒食节为背景,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情感细节,展现了诗人对往昔情缘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无奈,给人一种凄美而深沉的感觉。
《夜深 / 寒食夜》赏析详情»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是中国唐代的一位诗人。他的乳名是冬郎,字是致光,号是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他出生在陕西万年县(今樊川)。
韩偓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就展示出了他的才华。他曾即席赋诗送给他的姨夫李商隐,这首诗让在场的人都惊叹不已。李商隐称赞他的诗“雏凤清于老凤声”。
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开始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来,他进入朝廷,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等职位。
韩偓的诗才被人们广泛赞誉。他的诗作以清新、婉约、含蓄而著称。他的诗歌表达了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深刻思考和感悟。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对山水、花草、月夜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美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韩偓在诗歌创作中追求真挚和纯粹的情感表达,他的作品给人以深深的感动和共鸣。他的诗集《玉山樵人集》流传至今,成为了唐代诗歌的重要遗产。
韩偓于公元923年去世,享年82岁。他的诗歌作品和文学成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与 通 欤;乡 通 向;辟 通 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