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赏析

  • shēng
    yōu
    huàn
    ān
  • [
    xiān
    qín
    ]
    mèng
  • shùn
    quǎn
    zhī
    zhōng
    shuō
    bǎn
    zhù
    zhī
    jiān
    jiāo
    yán
    zhī
    zhōng
    guǎn
    shì
    sūn
    shū
    áo
    hǎi
    bǎi
    shì
  • tiān
    jiāng
    jiàng
    rèn
    shì
    rén
    xiān
    xīn
    zhì
    láo
    jīn
    è
    饿
    kōng
    shēn
    xíng
    luàn
    suǒ
    weí
    suǒ
    dòng
    xīn
    rěn
    xìng
    céng
    suǒ
    néng
  • (
    shì
    rén
    zuò
    rén
    )
    rén
    héng
    guò
    rán
    hòu
    néng
    gǎi
    kùn
    xīn
    héng
    ér
    hòu
    zuò
    zhēng
    shēng
    ér
    hòu
  • jiā
    shì
    chū
    guó
    wài
    huàn
    zhě
    guó
    héng
    wáng
  • rán
    hòu
    zhī
    shēng
    yōu
    huàn
    ér
    ān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人 一作:斯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相关标签:初中文言文议论哲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注释:
舜:姚姓,名重华。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发:兴起,这里指被任用。

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畎,田间水渠。

傅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见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险为姓,名为傅说。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

举:被选拔。

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地上战乱纷争,各个国家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展开了激烈的战争。在这个时代,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强大的实力和智慧。然而,很多国家却陷入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困境中。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孟子·告子下》这篇文章应运而生。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深知一个国家要想在乱世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图强的精神和进取的意识。因此,他以自己的智慧和见解,写下了这篇富有启发性的文章。

这篇文章以告子为名,是孟子对于一个年轻人的劝告和教诲。孟子通过这篇文章告诉年轻人,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有奋发图强的精神。他引用了历史上的典故和故事,告诉年轻人们,只有不断努力进取,才能够在战乱纷争的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篇文章的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正是在这个时代,各个国家都在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奋斗。孟子深知,一个国家要想在这样的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强大的实力和智慧。因此,他写下了这篇文章,希望能够唤起人们的奋发图强之心,激励他们不断进取。

总之,这篇文章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背景下写成的。它以告子为名,是孟子对于一个年轻人的劝告和教诲。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和故事,孟子告诉年轻人们,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图强的精神和进取的意识。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唤起人们的奋发图强之心,激励他们在战乱纷争的时代中不断进取。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以其高远的立论和卓越的见解,展示了孟子对于个人和国家命运与客观环境的关系的深刻理解。文章通过善用排比和层层深入的论证,形成了强大的说服力和艺术价值。

文章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观点,而是通过列举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发迹的例子,来说明一个人要成就大事,必须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这六位圣贤在担当“大任”之前,都经历了忧患和坎坷的人生历程。正是因为他们付出了非同寻常的代价,才能够“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从而成就了伟大的事业。这一论证过程中,作者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得论证更加有力。

文章中提到,安逸享乐的生活方式无法培养克服困难和逆境的能力,而且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往往会导致消沉和绝望,最终走向灭亡。因此,孟子得出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这一结论通过对六位圣贤成功的原因进行倒推,进一步加强了说服力。

文章中还提到,命运的挫折和身心的磨难并没有使这些圣贤屈服,相反,他们通过这些困难的磨砺,增长了才干,使人格更加成熟,最终成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由此可推论,如果上天要赋予一个人重大的使命,就必须先磨练他的意志,锻炼他的能力,让他经历各种艰苦的生活,为未来的建功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这篇短文通过深入的论证和精妙的修辞手法,展示了孟子对于个人和国家命运与客观环境的关系的深刻理解。文章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逻辑严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同时,文章的艺术表现也值得称道,善用排比和层层深入的论证,形成了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赏析二详情»

赏析

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1层(舜发于……举于市):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的事例,说明成就大业者都曾经过一番艰苦磨炼。这些人物包括舜、禹、汤、文王、孔子和孟子,他们都是通过在困境中奋斗和磨炼才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第2层(故天降……其所不能):论述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才能培养出坚韧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才能在面对困难时不退缩,而是勇往直前。

第二部分(第3、4段):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1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挫折、困苦,才能长进和有所作为。只有在面对困境时,人们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努力改进和提高自己。

第2层(入则无……国恒亡):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炼的必要性。一个国家如果没有面临困境和挑战,就很容易陷入安逸和懈怠的状态,最终导致国家的衰败和灭亡。只有在面临困境时,国家才能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进和发展。

通过以上的论证,文章强调了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人才的重要性,以及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和国家面临忧患才能保持发展的道理。这些观点都是通过举例和逻辑推理来支持的,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这些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赏析详情»

赏析三

束缚,思考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同时,他的外在表现也会受到影响,面色凝重,声音激昂,这种表现也是他对困境的一种反应。通过这种反应,他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接下来,孟子从一个国家的兴亡的角度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他指出,一个国家的兴盛需要经历困难和挫折的磨砺,只有在面临危机和困境时,国家才能够团结一致,积极应对,从而实现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而一旦国家陷入安乐和舒适的境地,人们就会变得懈怠和自满,失去了对困难的警惕和应对能力,最终导致国家的衰败和灭亡。

最后,孟子得出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他通过列举历史事例和逻辑推理,论证了忧患可以激励人们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们有新成就。同时,他也从一个国家的角度说明了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全文采用了排比句和对仗句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语气凝重,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通过论证和列举事例,深入探讨了忧患和安乐对人和国家的影响。作者通过逻辑推理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紧凑有力,论证缜密。读完这篇文章,我们不禁会思考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应对能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国家的兴衰和发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赏析三详情»

文言现象

通假字是指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形相近或发音相近的字可以互相替代使用的现象。以下是一些例子: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他增加了他所不能做的事情。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这句话的意思是指思虑堵塞,思考不顺畅。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辅佐。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他能够辅佐那些无法在家中施展才能的人。

所以动心忍性。忍,通“韧”,坚韧。这里作“使(他的性格)坚韧”。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他能够使自己的性格变得坚韧。

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作为不同的词类使用。以下是一些例子:

生于忧患(生)名词作动词,生存。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在忧患中生存。

死于安乐(死)名词作动词,死亡。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在安乐中死亡。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意思。以下是一些例子:

拂:
1、行拂乱其所为(违背)。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他违背了他所做的事情。
2、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他能够辅佐那些无法在家中施展才能的人。

发:
1、发于畎亩之中(任用)。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他被任用在田地中。
2、发于声(显露)。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他的声音显露出来。

士:
1、管夷吾举于士(狱官)。这句话的意思是指管夷吾被任命为狱官。
2、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这句话的意思是指那些无法在家中施展才能的贤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现象详情»

猜您喜欢

鱼我所欲也

先秦 孟子及其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与 通 欤;乡 通 向;辟 通 避)

采薇

先秦 佚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先秦 佚名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尔 一作:尓)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