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尔 一作:尓)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译文:那个人老实忠厚,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的来换丝,是找个机会谈婚事。送郎君渡过淇水,一直送到顿丘。并非我要拖延约定的婚期而不肯嫁,是因为你没有找好媒人。请郎君不要生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登上那倒塌的墙壁,遥向复关凝神望。复关没有见到盼望的人,眼泪簌簌掉下来。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求神仙,卜筮的结果没有不吉利。你用车来迎娶,我带上嫁妆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桑叶像水浸润过一样有光泽。唉那些斑鸠呀,不要贪吃桑葚。哎年轻的姑娘们呀,不要沉溺在与男子的情爱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女子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我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婚后多年守妇道,繁重家务劳动没有不干的。起早睡迟,朝朝如此,不能计算了。你的心愿实现后,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道我的遭遇,见面时都讥笑我啊。静下心来细细想,只能独自伤心。
当初曾相约和你一同过到老,偕老之说徒然使我怨恨罢了。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终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海誓山盟犹在耳,哪里料到你会违反誓言。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
注释:氓:《说文》“氓,民也。”本义为外来的百姓,这里指自彼来此之民,男子之代称。蚩(chī)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一说憨厚、老实的样子。
贸:交易。抱布贸丝是以物易物。
“匪来”二句:是说那人并非真来买丝,是找我商量事情来了。所商量的事情就是结婚。匪:非,不是。读为“fěi”。即:走近,靠近。谋:商量。古音咪(mī)。
《氓》译文及注释详情»
《卫风·氓》是一首上古民间歌谣,通过女主人公的自述,揭示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所受到的压迫和摧残。全诗六章,每章十句,以赋为主,兼用比兴,抒情叙事融为一体。
诗中第一章和第二章描写了女主人公由初恋而定的婚姻。在一次集市上,一个男子以买丝为名,向女主人公表达爱意,表现出软硬兼施的态度。然而,女主人公对他的真实本质并不了解,坚持要有人来说媒,并将婚期订在秋天。
第三章中,女主人公对一群年轻貌美的少女进行规劝,告诫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
第四章中,女主人公表达了对丈夫的怨恨,指出这并不是女人的错,而是丈夫的反复无常。
第五章继续叙述了女主人公婚后的操劳、被虐待以及兄弟的讥笑,她因此自伤不幸。
最后一章中,女主人公叙述了她和丈夫幼年时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丈夫的虚伪和欺骗,并决定与他在感情上一刀两断。
尽管诗中的故事情节并不完整细致,但通过女主人公的遭遇和命运,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所受到的压迫和摧残。诗歌结构与故事情节和作者叙述时的情绪相适应,以赋为主,兼用比兴,抒情叙事融为一体。这些特征在后来的叙事诗中也有所影响,如《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等。
《氓》赏析详情»
己图的典型代表。而女主人公则是一个受压迫、被抛弃的弱者形象。她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痛苦和无助,展现了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不公平待遇。她的形象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代表了许多妇女的遭遇和心声。
此外,《氓》诗还通过描绘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场景,展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诗中描写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相遇、相爱、结婚以及婚后的变故,情节紧凑,情感真实。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对女主人公和氓的对比,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男女关系的不平等和女性的被压迫地位。诗中还融入了民间歌谣的元素,使作品更加贴近人民群众,更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
总的来说,《氓》诗通过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不公平和压迫,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这使得《氓》成为一部具有艺术成就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关注,而且在后世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氓》艺术成就详情»
男子对她的爱情逐渐消失。她感到无比的失望和痛苦,不禁感叹:“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这句话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男子的依赖,但最终却只能面对失去爱情的残酷现实。
第五章到第七章是诗集中的高潮部分,也是诗人对女主人公的赞美和悼念之章。诗人以桑树为象征,表达了对女主人公的深深怀念和对她的赞美。他描述了女主人公年轻时的美丽和魅力,以及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的容颜逐渐凋零的悲哀。诗人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来形容女主人公年轻时的容颜,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则表达了她的老去和被遗弃的命运。
最后几章是诗集的结尾部分,诗人以女主人公的离去为结尾,表达了对她的思念和对逝去爱情的悲伤。女主人公经历了婚姻的破裂和回到娘家的辛酸,最终选择了离开。诗人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来描述她的离去,表达了对她的无尽思念和对逝去爱情的无奈。
整个诗集以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以至结婚的过程为线索,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遭遇,展现了爱情的甜蜜和残酷。诗人通过桑树的比喻,表达了对女主人公的赞美和悼念,同时也反映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无奈和痛苦。整个层次结构清晰,情节连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爱情的复杂和人性的脆弱。
《氓》层次结构详情»
通假字是指在古代文言中,有些字在发音上与其他字相近或相同,因此可以互相替代使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通假字及其含义:
1. 氓之蚩蚩:蚩蚩通“嗤嗤”,表示笑嘻嘻的样子,也有忠厚的意思。
2. 匪来贸丝:匪通“非”,表示不是。
3. 于嗟鸠兮:于通“吁”,是叹词,表达感慨之情。
4. 将子无怒:无通“毋”,表示不要。
5. 犹可说也:说通“脱”,表示解脱。
6. 泮(隰则有泮):泮通“畔”,表示边。
古今异义是指在古代文言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在古代和现代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例子:
1. (至于)顿丘:古义为到,今义为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2. 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女之(耽)兮:古义为沉溺,今义为耽误。
3. 秋(以为)期:古义为把...当作,今义为认为。
4. (泣涕)涟涟:古义为眼泪,今义为眼泪和鼻涕。
5. 以我(贿)迁:古义为财物,今义为用财物贿赂。
6. 总角之(宴):古义为快乐,今义为宴会。
7. 三岁食贫/三岁为妇:古义为多年,今义为指年龄。
词类活用是指在文言中,有些词语可以根据上下文的需要,灵活地改变词类。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其(黄)而陨:黄作动词,表示变黄。
2. (二三)其德:二三作动词,表示经常改变。
3. (夙)兴(夜)寐:夙和夜作名词,分别表示在白天和在晚上。
4. 三岁食(贫):贫作名词,表示贫困的生活。
5. 士(贰)其行:贰作动词,表示不专一,有二心。
以上是关于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的一些知识。通过了解这些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古代文言文。
《氓》文言知识详情»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